【教育篇】(一)
周孝正: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以色列绝对是个好国家!
人大附小遭围堵,家长反对教育欺骗(多图)
资中筠:警惕"颂圣文化"(一)客观形势;(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主观因素
苏中杰:知识界愚民的10大表征
黎智英:知�分子使命的���刻
水墨先生:我在德�的[租���]
张森根:精英读托克维尔不如读周有光
吴祚来:改革共识:知识界的又一次试水:改革共识是零八宪章的继续;知识界对习李时代仍然抱有期待;避让敏感红线换取政改发言权;共识时代的各种机会均已具备
袁伟东:多读书、读好书―有感于"共识读书会"
钱理群"告别教育":"节节败退";你赶我,我偏赖着不走了;相濡以沫的朋友们;"在教育之外言教育";"丰富的痛苦"
潇湘晨报 | 硕士环卫工的焦虑青春:"他们不理解,一个年轻人的焦虑";焦虑与动荡,把她们挤向体制内;更大的诱惑:三年后转管理岗;"谁说环卫工不能是高学历?"
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小有可为还是可以的;理想主义必然是丰富的痛苦;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
最牛高考零分作文出炉:上还是不上大学
研究生争当环卫工 有编制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永远醒着,但不要害怕痛苦。意识到了痛苦,才有可能奋力挣扎;在痛苦中挣扎,就有生的希望。
检视发送结果QQ,163大量退信。这是QQ163网络公司设置屏蔽,过滤敏感词请用�速速更换信箱。
国内的网易163邮箱 126邮箱 搜狐邮箱 新浪邮箱 QQ邮箱 263邮箱 新浪cn邮箱 都用屏蔽,过滤敏感词,且它的容量很小,常常造成退信。建议您使用:gmail Hotmail邮箱。够您享用一辈子!
* * * * * * * * *
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以色列绝对是个好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 来源:�子�件
同学们,今天我准备调整一下原有的课程,就当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谈谈个人看法,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自己的结论;第二,我个人的知识和经历告诉我,以色列是个好国家,这也是我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有一次我在校内网看同学们发的图片,有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深思。这张图片的标题叫"英雄",图片上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巴勒斯坦青年,站在长长一列以色列坦克面前,硬是把这列坦克给拦停了。
同学们,这个巴勒斯坦青年确实是"英雄",敢以血肉这之躯和全付武装的坦克抗衡,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在处于"敌对"的情况下,有几个国家的坦克会停下来?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坦克不会停,侵入格鲁吉亚的俄罗斯坦克不会停,但以色列的坦克停下来了,这样的士兵、这样的国度,我个人认为,才是真正的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编者注:24年前,号称人民的军队,在天安门�埸,坦克冲向正在撤退的学生�伍。体育学院方政,为了抢救同学,双腿被碾断。被碾碎的�体,血肉横飞!方政先生如今在美国按装假肢。这个军队已成为禽兽不如的畜生!)
有一年我到福建做个调查,福建省政府的高官,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耶路撒路冷发生了一起公交车爆炸的恐怖袭击,炸死了十来个人,其中包括两名中国人,这两名中国人都是福建人,是去打工的。以色列政府立刻与中国方面联系协商赔偿事宜,但经过中国领事馆的核实,此两人系偷渡客,属于非法入境,于是使馆方面不再配合。
后来,以色列政府专门开了一个会,会议认为,在以色列国土上无辜死亡的人,政府都有责任对其负责,至于这个人偷渡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会议最后决定,对两名死难的中国人一视同仁地按照国民待遇善后。
会后 ,以色列政府派专人到福建找到两位农民工的家人,抚恤金标准如下:
死者健在的父母按照每月1100美金的标准发放直到老人去世;未成年子女按每月1100美金的标准发放直到成年;有妻子的按照每月1700元美金发放直到去世。死者家属要求一次性支付,以色列政府也同意了,最后支付的金额是每位死者赔偿70万美金。所有相关的调查费用全部由以色列政府负担。
消息传开,在福建掀起了去以色列打工的狂潮。福建省政府的官员说,怎么挡也挡不住。以色列政府就是这样对待偷渡打工者的:没发现,你就在那儿打工;发现了,政府出钱购买机票送你回国;死了,按照以色列国民标准抚恤。
2001年,云南丽江发生了以色列游客不慎在虎跳峡落水的事故,经中国方面寻找无果,为此,以色列政府派专机来丽江,带着专业的搜救设备和一个专业搜救队,并高薪雇佣中国人沿江几百里进行拉网似的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时间持续一个多月。
同学们,一个这样对待它国和自己死去国民的国家,不管你怎么说,我都坚信,这是个好国家。
任何一个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至少不会对以色列产生恶感。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近代史说成是"多灾多难",那其中有很多是我们自己的原因,犹太人却几乎完全因为外因,几千年来一直灾难深重,这一切,仅仅因为信仰。
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多年的战乱动荡中,在长期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逆境中砥砺发奋,顽强发展,不仅没有倒下,竟奇迹般地在科技、军事、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人物: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拉斐尔、季诺维耶夫、卓别林、洛克菲勒、索罗斯......,这个民族和这些伟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般人只知道犹太民族善于经商,殊不知犹太民族特别重视教育,他们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使命,重智慧胜于重金钱。有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的藏书最多的都是以色列人。犹太民族还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他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研发的教具、教材、课程模式等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一个国家越相信自己的未来,越会重视自己的儿童教育。一个建国以来一直战火不断、四面楚歌的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如此重视儿童教育,这样的国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景仰.
看看吧,我向来看好以色列,一贯支持他们!我向来看不起那些用自己的人民作人弹去对他人平民进行恐怖报复的民族,对己对人都不负责!内部四分五裂愚昧唯心,对外残暴恐怖,此等国家民族不值得尊敬和同情?!
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众所周知,在世界民族之林,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贡献充实着世界宝库。这其中,无疑犹太民族是非常出色的一个。这个民族尽管人口很少,可在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哲学家的比例却异常的高。他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而且还为人类贡献了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玻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许许多多的文化巨人。他们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是任何一个民族难以比拟的。-
许多人把犹太人称为"智慧的民族"或者"书的民族",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民族更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视教育。以前对犹太民族以及犹太教育了解甚少,通过《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这本书了解了犹太人聪明、智慧的内在原因,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据犹太宗教经典规定,学习和钻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犹太人一种神圣的使命。在世界上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学习作为信仰。-
第二,在犹太人眼里,教师比国王更伟大。犹太人重视知识,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识的学者和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某些问题上,犹太法律赋予教师的地位甚至高过父母,因为"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他带入来世的生活"。-
第三,智慧在犹太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说你知道某一样东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犹太圣贤这样教导犹太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第四,犹太人崇尚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第五,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直呼父母的名字;他们需要零用钱,就必须帮助家里干活。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认识到,要想生活的舒适,就得靠自己的奋斗争取。其实,这些意识深深的藏在犹太人的心中是与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分不开的。也正是那些苦难使犹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第六,犹太人很重视通过节日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犹太民族的宗教节日繁多,每个节日几乎都与民族历史信息相关。每当节日来临之际,犹太人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并且铭记苦难的历史。-
第七,犹太人懂得经营之道。人们一般认为犹太人特别会赚钱,其实他们是不断的努力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一步步的走上发迹致富之路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奋、耐心、胆量、智慧无疑是他们的经营之道。而良好的教育无疑是"道"之源泉。
- 第八,犹太人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质。首先,他们在民族磨难中尽管遭受压迫屠杀,但精神始终是乐观的、自信的甚至是高傲的。其次,在磨难中,犹太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具有超长的耐力和韧性。最后,犹太人是一个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民族。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这三种品质,来源于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
- 第九,犹太人中有许多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三点重要的品质:一是他们的成功和不凡业绩与犹太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他们一生的努力奋斗及业绩都以此为基础;二是他们事业的成功与犹太家庭中的长幼双向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以及社团教育中培养孩子勤学、好问、多思等教育方式紧密相连;三是他们都怀有对人类的一个爱心,在学业上谦虚、执著、不怕困难、不断努力,并不断向自我、向学术权威挑战,勇于创新。-
第十,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看来,教育投资并不是一种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资源。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并不要紧,只要通过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就会拥有一切。-
第十一,以色列教育的奇迹――希伯来语的复兴。语言无疑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希伯来语在古代曾经是犹太人的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但是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所在国的语言。这样导致希伯来语逐渐消失。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提出了"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100多年来以色列通过教育使希伯来语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官方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以上撷取了十一个和犹太教育有关的亮点,但这些亮点远远不能反映成功的犹太教育的全貌。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复兴有许多方式,而以教育为本来延续民族、繁荣国家值得我们深思。
----------------
人大附小遭围堵,家长反对教育欺骗(多图)
[日期:2012-09-04] 来源:参与 作者:维权信息员闵竹
(参与2012年9月4日讯)2012-9-4日消息:人大附小北门被愤怒的家长围堵,交警已将人大附小门前的道路双向封闭,家长打出横幅"反对人大附小教育欺骗"。
人大附小今年合并了银燕校区,一年级22个班,800人,本部不够分教室的,要求5年级702个孩子转移到银燕校区,家长急了!5年级400多孩子在家罢课,家长校门口围堵校长,横幅都打出来了,区领导也来了!
今年幼升小招了20个班超800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8月30日夜10时许校方突然发短信通知五年级18个班的学生新学期去校园安全消防教室采光硬件等都差距明显的银燕小学上学,致家长强烈不满;事发后,家长未得到校方良好、及时回馈
9.1 20点 经过5小时对峙,人大附小郑校长对家长承诺明天给结果。但晚上便逼迫各班老师威胁每个家长会上学校黑名单,明天没有对话,卑鄙无耻之极
附小家长的看法:人大附小校方的错误主要有三项:1、违反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银燕分校的主要安全隐患均未解决;2、违反国家关于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法规,分校是单独的主体,与本校学籍完全不同;3、事先不与家长沟通,发生对立后又屡次欺骗、恐吓家长,恶意激化社会矛盾。
以下是昂立微博里网友的留言:
@爬上山腰的月亮V:【海淀区人大附小在敏感时期遇突发事件,密切关注!】 #突发事件# 几分钟前获博友爆料:"人大附小北门被愤怒的家长围堵:交警已将人大附小门前的道路双向封闭,家长打出横幅'反对人大附小教育欺骗' "!微语:我紧急了解后,已略知端倪,待逐一核实后再详尽披露!
@闲人懒妇:人大附小家长怒吼校长下台[怒][怒][怒]
操场上在举办开学门典礼,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就能听到操场上的音乐声,但他们却无法回到校园。
网友云天:交20万上的学,说搬就搬,搁我也不同意啊。【人大附小百余家长不满换校区】 8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简称人大附小)发出通知,要求五年级学生从本校搬到新成立的银燕校区。家长认为新校区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对学校做法表示不满。
@风迎着海:人大附小,开学日,家长抗议,五年纪罢/*课。校长的确愚蠢。
网友雨蔷薇:人大附小门口,已经酿成群体事件。
参与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anyu.org)
---------------------
资中筠:警惕"颂圣文化"
来源:�子�件
资中筠(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建国?六十年来,军事成就最大:新政权刚建立十五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最紧;经济建设走了大弯路,以至于到1976年濒于崩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赖走向市场经济和向外开放之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现在已经到了拐点,可持续性发生问题;政治改革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这种破坏是渐进的、逐步加剧、逐步扩大范围,到"文革"达于全面摧毁。
以中国"士"的传统而言,这六十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为什么这么快就达成舆论一律,多少硕学大儒否定自己积几十年学而思、思而学之所得,放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什么程度上是被迫,什么程度上是自愿?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试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探讨:
(一)客观形势
中国再一次出现大变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合为一体。中国读书人失去了代表"道统"的身份,成为依附于某张皮的"毛"。这是最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新政权废黜百家,独尊毛术"马克思主义"(加引号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在学院,而在中南海。不但"朕即国家"而且"朕即真理"。过去天下士子考科举,需要熟读经书,而不是当朝皇帝的御笔批示。今之"政治学习"需要熟读的不是马恩经典著作,而是领袖言论。"导师"也说要建立"新文化"。若全盘"马克思主义化"果真能做到,那就是全盘西化。这当然不可能,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结合?一种外来思想需要嫁接到本土的思想资源上,结果不是嫁接到经过百年启蒙的已经初步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目标的新文化上,而是越过两千年嫁接到了秦始皇那里,自称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其实与马克思的学说关联甚少,而是"斯大林加秦始皇"。这里面多的是历代帝王的统治术加现代集权,少的是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学。这是在执政之后,在取得政权之前是嫁接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文革"期间则是二者的奇异结合。
以此为标准,进行全体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对是非的判断权全部收缴上去,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愚民政策臻于极致,读书人失去独立思考的权利,逐渐成为习惯,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建立在"自反而缩"的基础上的,就是坚信自己是正确、有理的,如果这点自信没有了,无所坚守,自然再难谈什么骨气和"浩然之气"。于是"士林共识"没有了,一人一旦获罪,在亲友、同事中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在精神上也彻底孤立,这是最可怕的境地,犹如天主教的革出教门。过去中国的皇权体系,"政、教"相对说来是分离的,现在反而把对信仰的操控与政权合一起来,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论是大倒退。
做到这一点,端赖持续不断的对全体知识界贯穿始终的"思想改造运动"。最初首当其冲的是最高级的知识精英,即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之中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在之前的"镇反"运动中已经遭难,知名的如雷海宗、叶企荪等。1950年,燕京大学一位美籍教授回国,学生为之送行,送了一块"春风化雨"的匾,受到上面严厉批评,燕大的党支部做深刻检讨。借此,清华、燕京等与外国关系较多的大学展开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运动。抗美援朝开始后,发展为反对"亲美、崇美、恐美"的运动。大规模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从1952年开始。各大学学识渊博、平时备受尊崇的教授们在大会小会交代历史、检查思想,批判和否定自己半生的著述。越是学术成就大、地位高的,越难"过关"。下面坐的多为自己的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反动性"。紧接着"三反"、"五反"、文艺界批判电影《武训传》、"反胡风"、批判"红楼梦研究",等等,再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阳谋",精神领域无一幸免。 许多教授的自我批判被选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今天看来,其自贬、自虐的程度惨不忍睹。刊登出来的是知名人士,实际上大小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写过无数此类今天令自己汗颜的"思想检查"(笔者当然不例外)。从此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
主要批判的内容,恰好就是支撑读书人精神的上述第二点传统――重气节。具体批判的重点为:"清高"(自以为不问政治,政治要来问你)、"骨气"(有阶级性,反对剥削阶级宣扬的反动"骨气",对"人民"必须"折腰")以及"旧道德"(家庭伦理、朋友信义等都以阶级划线,反对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乃至鼓励投(革命之)机(转变越快越好,不必怕落"投机"之嫌)。
另一条主线是追随苏联。第一次令高等院校元气大伤的改组,就是依照苏联模式,那一次的"调整"特点是高度实用主义,重工科、抑文科,甚至理科(纯自然科学)也服从于工科需要,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干脆取消。从此大学失去自主权,中西的通识教育传统都被扬弃,只生产"听话、出活"的工匠,再无独立思想可言。在自然科学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联大肆宣扬李森科、米丘林时,中国生物学界亦步亦趋批判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压制一切不同意见,不少知名科学家放弃科学真理加入批判队伍,而以谈家桢、胡先�为代表的坚持科学良心的科学家遭同行的公开批判。但是苏共二十大前后,李森科在苏联失宠,于是中国科学界也奉命开始转向。当时的科学院院长竺可桢"代表有关方面"向他们道歉 。仅此一例,已可见即使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界,政治已经压倒科学真理,多数知名科学家也屈服于高压之下了。以后顺应政治斗争需要,科学泰斗公开发表文章肯定"亩产万斤",原子物理学家发表文章论证大气中核试验的放射微尘于生物无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恩威并施,或者领导层间或有较为开明的,最后都被压倒。1956年周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报告",在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前提下,表示尊重和团结知识分子,随后一批高知被发展入党。紧接着一场"阳谋",知识分子又遭大规模洗劫。不少刚入党的又变成右派,开除出党,有的还来不及转正,就划归"敌人"了。在大饥荒尾声的1962年,陈毅副总理作著名的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帽"讲话,使知识界又升起沐浴皇恩的希望,奔走相告,额手称庆。但是紧接着就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等于否定了这次讲话,此后"阶级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卒至打入"臭老九",相当于元朝的"九儒、十丐"。
早在1958年,领袖已经为"一穷二白"踌躇满志。"穷"者,全民皆被剥夺,私营工商企业完全消灭,农民失去土地,再无人有恒产;"白"者,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百年的文化革新都被洗刷一空,五色斑斓的瑰丽画面变成一张白纸,供一人在上面狂书乱画。到"文革"开始,连十七年的教育都被否定,中小学教员都被认为是"国民党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以至于掀起学生羞辱、殴打、肉体摧残直至杀害老师的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高潮。在"与一切传统决裂"的口号下,一切基于人性的道德伦理荡然无存,善恶是非以"政治路线站队"划线。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最后,文化教育领域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几本毛选、一个白卷英雄。斯文扫地、文明退向野蛮,除少数清醒者惨遭杀戮外,全民进入蒙昧时期,中华民族文化浩劫于斯为最。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导致"思想国有化"有透彻的论述,他指出:极权主义宣传摧毁一切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真理的尊重。在这种社会中,道德中的大部分因素――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弱者和普遍尊重个人等,都将消失 。这一论断已经为事实所证明。这是新的道德沦丧的起源。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主观因素
当然达到文化专制的前提是"武化"统治。胜利者挟雷霆万钧、横扫玉宇之势,君临天下,手无寸铁的"秀才"们不由得不为之慑服。但是简单地把一切归之于高压下的恐惧,完全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导向人格卑下,既不全面,也不公平。深层次的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家国情怀"的延续。中国人,特别是其精英,百年来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族屈辱,最大的诉求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这一诉求高于个人荣辱。所以,一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话,足以使无数男儿热泪盈眶,下决心委身于新政权、追随新领袖,其他的都可以放弃和牺牲。这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1949年,化学家傅鹰在美国正在犹豫是否回国,读到解放军炮击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的消息,他根据以往经验,以为仍将以中国政府道歉了结,没想到新政府对英国态度如此强硬,大受感动,于是决心回国。这种心情是有代表性的。所以,多数知识分子拥护新政权,首先是满足了外抗强权的要求。即使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仍未摆脱寄希望于" 明君"的传统。革命领导的个人魅力、传说中的长征英雄事迹,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也足以使没有参加革命的人自卑。另外,新政权开始正处于"其兴也勃"的时期,与溃败前的旧政权成鲜明对比,令人对它能扫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升起无限希望。在这种形势下,个人显得十分渺小,不知不觉间接受政教合一的道统并不感到太勉强。
2.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潮流。当时两大阵营的对立,非此即彼。选择留在大陆等于选择留在一个"阵营"。二战之后,国际知识界左倾也是一种潮流,因此不少知识分子相信"这边"代表未来,急于跟上世界潮流,怕为时代所抛弃,作"向隅而泣的可怜虫"。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多数国家是敌对的关系。政治上的选择与意识形态的"站队"无法分开。思想上有任何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倾向,就有"里通外国"之嫌。国家的敌人与思想的敌人相重合。尽管公开宣布的"政策"有"将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别开来"的说法,在实践中却难得分开,稍一不慎就落入政治罪人,人人自危,只能兢兢业业接受"改造"。外部"敌人"的存在被统治者充分利用。所以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眼看自己在中上层干部中一贯正确的威信有所动摇,领袖曾布置高级干部学习柳宗元的《敌诫》。用外敌的威胁转移对内政缺失的注意力,用以巩固其权威,是统治者常用的手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有效。
3.知识成为原罪。1949年以前受过高等教育者,多半非工农子弟,伴随着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认同而来的是无法摆脱的"原罪"感,"阶级烙印"有如罪犯的金印。"书香门第"不是荣耀而是耻辱,这是对几千年传统的逆反。即使贫寒出身的子弟一旦受了高等教育,也被认为"变质"。除了少数已是"左派"的知识分子外,多数对"马列"理论不熟悉,所以许多饱学之士都有一种自卑感,真心诚意愿意重新学习,用新的理论来审视自己过去的学问。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开始学俄文,却很少人学德文,可见实际目标还是学苏联而不是马恩经典。
4."颂圣文化"的延续和大发扬。如前所述,"颂圣"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无论大儒或白丁概莫能外。所以偶像崇拜、领袖神化、歌颂太平盛世,都有深厚的土壤,在新的气候条件下推向极致而很少遇到质疑和抵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论受到怎样的不公平待遇,乃至家破人亡,都被要求"正确对待",还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的延续。后来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则感激涕零,"天王"更加圣明。"文革"之后,还有人发明了"娘打孩子"之说,一切罪责一笔勾销,就此对绝非外患造成的民族灾难心安理得地拒绝反思。
以上几点是最初阶段接受"改造"的"自愿"因素。以后,一轮紧似一轮的"阶级斗争"使强制的成分日益增加,但已无退路,衣食住行的厚薄有无,以至婚姻、亲情、友谊的自由一切操之于"组织",想要"归隐"也无可能。同时又被示以"出路",只要努力改造,达到"脱胎换骨",就有希望被接纳。这是一种漫长的修炼过程,或可比作经过炼狱达到天堂之路。有人将之比为"温水煮青蛙",每次政治运动是一次加温,但又对不同人群有所选择,所谓打击5%,团结大多数,于是人人争相加入那95%,直到"文革"95% 都被"横扫"。
当然,每个人的阅历与处境不同,思想轨迹各有差异。每一轮的整人运动裹挟一大批人进一步丧失自我,同时另一些开始怀疑、有所觉醒的人数也在增加。"文革"的狂飙使全民陷入疯狂与愚昧,而混乱失控的局面又无意中提供了某种自由思考的空间,那种达于极致的荒谬反过来唤醒了许多人的理性和良知,心中的"神"一经动摇,人性就从混沌中开始寻找回归之路。这种情况在部分知青中尤为突出,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乱读"了许多"禁书",无意中大开眼界,吸取了迥异于官方教条的知识营养,成就了新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代文化骨干,有的后来进入高等院校,有的散落民间,成为今之颇有成就的"自由撰稿人"。
以1979年真理标准的辩论为标志,打破"两个凡是",可以说是一次再启蒙,对三十年蒙昧的祛魅作用有划时代的意义。长期被压抑的理性爆发出来,借此冲破牢笼,封闭的国门再一次打开,中国人与百年前的先辈一样,又一次"睁眼看世界",又一次受到震撼。
长期视为不可动摇的教条和权威在理性面前失去力量;原来不能想象的都可以成为现实。是非观念又回归常识。幸而长寿的老一代学人,劫后余生,又焕发新的活力,恢复自信,在学术上仍能有所贡献。恢复高考初期入学的青年学子有幸得到这一代老先生的亲炙,在某种程度上,薪火得以传续。新时期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思想空前活跃,在精神上充满活力,为1949年以来所仅有,涌现出一批好学深思、勇于探索的中青年学子,如果有机会发展下去,有望继承"五四"的传统,对在新时期重建新文化有所作为。
但是,这场思想解放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不可相提并论。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收放仍在"如来佛手心"。掌权者为特定的政治需要服务,给予一定的鼓励,但不打算作彻底的反思和清算,基本体系不容突破,旧势力的阻力十分顽强,所以在前进中道路迂回曲折――镇压"民主墙"、反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人道主义……知识分子仍然动辄得咎,心有余悸,没有安全感。这一轮新的启蒙仍以"武化"手段结束。以此为分界线,文化思想再一次逆转。在"思想上保持一致"的口号下,实际上恢复了"两个凡是",以在位领导的是非为是非。1992年的"南巡讲话",挽回了经济倒退,而对政治思想却反其道而行。一方面是毫不放松的思想钳制,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商业大潮和恶性市场竞争,这两面夹击对思想文化起到"逼良为娼"的作用,知识分子进一步犬儒化,文化进一步低俗化。当前,尽管以言获罪之事仍不断发生,但比前三十年环境已相对宽松,也存在体制外的其他出路,但是自觉地揣摩上意的风气却更盛,说一些常识性的真话者竟成异类,或者被誉为特别"勇敢"。颂圣文化又一次抬头,而且随着国力的加强愈演愈烈。
再以前面所列"士"的三点传统来看今之知识分子的主观世界: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这些在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中特别强烈,同时在中青年中仍不乏有志者。主流媒体以外的报纸、杂志以及论坛,如雨后春笋,此起彼落,前仆后继,承载了当代优秀思想和探索,加之网络对冲破禁锢、活跃思想的作用,构成一道闪闪发光的文化风景线。
但是毋庸讳言,多数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日趋淡薄。其原因是现在个人命运不一定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可以"用脚投票",而且出路与才能成正比。合则留,不合则去。人才国际流动是大势所趋,无可非议。同时,正义感与理想也为现实的功利所淹没。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思想改造主要是为威武所屈,那么现在有话语权的上层精英多为富贵(名利)所淫,而多数尚未站稳脚跟,忙于为稻粱谋者,则可以说是为贫贱所移。多数人并非良知全泯,但感到无力和无奈,而抗拒则立即失去很多,于是选择与种种明知非正义的"潜规则"或"明规则"妥协。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留学生主要是"偷天火",企图回国进行启蒙,改变黑暗、落后的现状;今之留学生则是主要为自己找更好的出路,如果选择回国来发展,大多不是改造社会而是被改造,一部分甚至成为维护现状的吹鼓手。士林已无共识,即使有,也各人自扫门前雪,形不成道义的压力。少数有所坚守,进行了抗争的,受到迫害时往往孤立无援。有识者所忧虑的社会危机都是长远之事,至少目前还能在歌舞升平中苟安于一时,何苦自寻烦恼?
至于主流文化,一切新老传统的特点中唯有颂圣文化如鱼得水。当下的"颂圣"不一定表现在直接颂个人,而是颂"盛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因经济增长迅速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是得利者。在此情况下,直接或间接"颂圣"表现为新特点是:以各种"理论"维护现有体制,否定必要的改革,为显而易见的弊病――特别是当前严重的社会不公和弥漫性的腐败――辩护。一部分所谓"文人"在因颂圣而名利双收中不但堕落到无耻的地步,而且已经超越了起码的人道底线。以至于汶川地震中出现"纵做鬼,也幸福"和"含泪劝家长"那样的"作品"丑闻,此举招来网上一片骂声,但是并未引起"舆论哗然",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那位文化明星依然为主流媒体所追捧,频频以"大师"面貌亮相。实际上这种"颂圣"充斥于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已经麻木,只不过那两位的言论发生于国殇之际,特别引人注目而已。
古之颂圣还有真诚的一面,出于对某种纲常的认同。今之"颂圣"多数言不由衷,明知其非。在大会、小会上一本正经地说,大小笔杆子成本大套地写的内容,在茶余饭后私人之间却是讽刺讥笑的话题。人人都做两面派,丝毫没有歉疚感。古之欺君是大罪,今之"君"似乎有意需要被欺。古来帝王还相信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所以史官还有一定的写真事的空间。今之官史不但不发扬"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却着力于屏蔽真相,伪造历史,拒绝反思。这一点对青年一代毒害尤甚,使他们对当代事、近代史完全无知,对古代史严重误读,重新陷入蒙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或者更早,各种版本的极端国家主义思潮大行其道。有的表现为"国学热",有的表现为直接排外、仇外,有的借近几年经济增长之力自大狂,真以为中国可以拯救世界;有的重新肯定古今一切"传统"(例如所谓三个传统――儒家、[1949年以后]前三十年、后三十年――一并继承,就是不提1840年以后那一百年),有的公然倡导"政教合一",还有赤裸裸地恢复已经被拉下神坛的领袖的神话和崇拜,大造神像,等等。极端国家主义否定了百年来洒满无数先烈鲜血的谋求民族振兴的道路,甚至否定近三十年的改革。所有这些论调,殊途同归,落脚在质疑或反对普世价值,把"社会主义"嫁接到专制皇朝,通过美化古之帝王(包括暴君),颂今之"盛世"。
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而这种言论总是有一定的迷惑力,因为它能打动国人一种敏感的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把一切不满转向洋人。所以,以"反洋"为旗号的,无论理论上如何不合逻辑、如何歪曲历史,无视客观现实,在表面上却常占领道义制高点,同时为当局所鼓励,至少默许。在位者以"××亡我之心不死"(过去是"帝国主义"、"帝修反",现在是"境外敌对势力")来掩盖施政的缺失,压制国内的不平之鸣;摇旗呐喊者以虚骄的对外的"骨气",掩盖实质上与权势的默契和"颂圣"。上述"含泪劝家长"一文,用的借口也是家长维权讨个说法,就要为"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罪名吓人。这种论调动不了国际霸权主义一根毫毛,只能掩护国内的贪腐权势集团,误导善良的爱国者,抵制改革,阻挠中华民族走人类共同的进步道路。此种思潮再次进入主流文化,则改革头十年思想解放的成果又将遭毁灭性打击,社会不进反退,中华民族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鉴于此,当前我国急需开启民智,掀起一次再启蒙,打破新老专制制度造成的精神枷锁,否则民族精神有日益萎缩之虞。在这方面,号称"知识分子"者责无旁贷。有人认为"启蒙"是某些人自以为高明,高高在上教育别人。其实如康德所言"启蒙就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在长期思想禁锢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而且可以自我启蒙,也可以相互启蒙。当然不能讳言"闻道有先后",先觉者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之所悟。首先,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 明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是自救与救国的需要,无关"西化"或外部压力。不断撑开文化专制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一些扎实的启蒙工作,继承百年来先贤未竟之业,建设以民主和科学为取向的"新文化",假以时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族精神振兴或许有望。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12年12月31日
-------------------------
苏中杰:知识界愚民的10大表征
来源:�子�件
对我那篇《愚民的10大表征》,惊异者可能不多,因为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而对这篇《知识界愚民的10大表征》,睁大眼睛者可能不少:知识界都是高智商的人,里面还有愚民?我说,知识界的愚民还不少。不信?看如下表现,就明白了。
这里所说的愚昧表现,显然不是在其专业方面,而是作为现当代社会知识人的重大缺憾――缺少必要的社会见识和政治见识。请看这10大表征,可能要踩痛不少人的尾巴的:
1、不知道什么是民主。有不少知识人是喜欢民主这个提法的,但并不知道什么是民主,有所以有的本来就不是民主的货色如果贴上民主的标签,就把他们蒙住了。例如,主张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而搞专政,是一种公开宣传的政纲,显然不是搞民主而是搞专制,可是千千万万知识人曾经还是往宣传那个纲领的延安跑,要到那里找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不用分析,已明明白白告诉你搞的是专政,没有"民主共和",可是49年之后还是要从自由世界回来"报效祖国"。上述寻找民主的知识人,后来有不少人被整得家破人亡,还动不动就是"解放前","解放后",真是"梦中不知身是奴"。直到现在,还有人重复"民主集中制",说什么"要民主,也要集中"。还说"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有社会主义,还有民主吗?动不动还说什么"西方民主"如何。不管哪个地方的民主,它只要是民主,本质属性是不会变的,如同宇宙间的水,分子结构一样:两个氢,一个氧。
2、不知道如何实现民主。自己不懂民主,还充当民主教官,教导老百姓说:提高素质之后才能搞民主,有了宗教信仰之后才能搞民主,建立起强大的中产阶级之后才能高民主,只有按上级的改革安排走才能搞民主……总结起一句话:只有听教官的话,从我们的"民主培训营"毕业,你们土老百姓才能搞民主。这都不是屁话吗?民主是从实现个人权利起步的。权利,不只是一个划分群己关系和落实社会公正的道德概念,而且是个蕴含着制度性质的法治概念。每个人都有其权利,每个人都奋起维护个人权利,争取个人权利,就是实现民主。近代历史由此汇成洪流,就是这样前进的。离开了支持民众维权,要民众先进"民主培训班"再搞民主,只能让独裁者强化统治权力,延缓民主进程。
3、分不清威权和极权。有宪政框架而不成熟,出于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权力一时被一个有权威的领袖人物掌握着,所以,民主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但统治权力不控制经济和文化,民间社会还存在,新闻出版还是较为自由的。这是威权统治,威权统治下的社会是可以改良的,不需要革命就能进步。而极权统治下,政治,经济,文化全由统治者个人或政治寡头控制,没有民间社会,没有任何出版自由。这样的统治,没有任何改良的空间。所以,胡适在他那个时代,认为所处的是威权社会,可以改良,所以他反对革命,特别是反对共运。而今面对极权,有大批知识人把胡适搬出来了,学习胡适,大叫改良。简直没法说,脑子进水了!
4、用一厢情愿代替社会客观。改革还是不改革,是由统治者选择的,而有些人无顾于统治者如何选择,比如已决定了的"六不搞",一厢情愿地大发议论,说需要改革,可以改革,改革成就如何大,发展前景如何光明,似乎自己就是改革的主导者,有了改革的权力,正在实行改革。这类人如果不是吃错了药,就是奴才为主子化装。还有革命还不革命,是被压迫者的选择,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如果你不能给杨佳们一个"说法",那么你就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对杨佳们讨"说法"的方式说三道四,百般指责。如果你不能制止三个壮汉要对弱女子邓玉娇们实施强暴,你就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指责弱女子邓玉娇们用修脚剪刺死淫官的行为是万恶的暴力行为。奇怪得很,改革不由自己主导,却偏要以主导者的身份说改革;革命是别人的权利,自己却偏要反对。对此不说较难听的了,姑且算那种一厢情愿的心态吧。
5、总把社会改善归功于权贵。没有民众的反抗斗争,作为统治者权贵,是不会放弃既得利益以助于社会进步的,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举两个小例子,农业税的减免,并不是权贵的恩赐,而是因为农村的税赋已沉重到令农民如火山一样将大喷发的程度,将要以农村和农业的崩溃造成权力危机,所以才不得不减免了。这一改善,是农民的血泪换来的,是农民用牺牲和抗争得到的。可是到了知识人嘴上,变成了"英明决策","关心三农","改革成就"。再如杨佳杀警事件之后,上海的警察暴行有所收敛,比较"和气"了。对此,知识人大力赞扬,说"警风优良"。而促使警风转变的杨佳,还是十恶不赦的坏蛋。
6、以己之昏昏,欲使人昭昭。有个学者写文章大反民粹主义,谈了许许多多关于民粹主义的害处。可是,文章到最后却说,在学术界,国内外对什么叫民粹主义,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此瞎扯,你看说荒唐不荒唐?连自己大批特批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胡来吗?确实是这样,批民粹主义的人,说不出民粹主义是什么,所以就只顾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把民粹主义当成箩筐,把凡是不合精英主义的东西都当成民粹主义乱踢乱打。对于这个没有学术定义的概念,谨慎的学者通常只用两个事实说明,一个是俄国"十月革命"前看重农民力量的表现,一个是美国人民党曾反对金融资本的表现。而这两个事实,只能说明民粹主义是个中性概念,但近期在中国知识人眼里,变成万恶不赦的了。
7、概念不清。中国知识人也讲,说"中国人是最不讲逻辑的了",其实,这话应包括知识人自己在内。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精英,是指才识和能力高于普通人的人才;而精英主义,是指政治主张,实际上是传统的贤人政治,即专制,在自由世界早已发臭,没有人敢提。可是在中国知识界,竟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出"社会必须由精英来治理"。你批判这种观点,反对精英主义,他们就说你反对精英人才――反对有知识的人,是反智,反文化。就这样的逻辑水平,把精英主义和精英人才混淆起来了,正误不分,香臭不辨,就难怪了!
8、在"传统文化"中捣浆糊。对于"传统文化",向来有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态度。维护者最响亮的说辞是"博大精深","伟大辉煌",口号是"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批判者则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发展滞后,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早已争到怒目以对的不相容程度,而到底谁对谁非?已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学术浆糊了。其实,问题很简单:"传统文化"是个总概念,内容很多,如诗词是文化,小说是文化,绘画是文化,哲理是文化,美食是文化,建筑是文化,吏制是文化……政治也是文化。护卫者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往往只是自己心爱的、倾注过一定心血的那一部分,比如文学艺术的,或是哲理的,一听说否定"传统文化",岂不是要他的命?而否定"传统文化",也未必是否定文学或艺术类的成就,主要是否定政治文化,即专制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决定了中国历史进程,同时也影响到其他文化的发展。弄不清这一点,在大概念上相争相拼,全都是在浆糊盆里折腾。
9、情感没有走出中世纪。你看那些画家的作品时,不能不有一种感受:体味现当代生活的不多,而大多是行走在古代。你看:茅舍柴门、扁舟渔翁、枯藤寒鸦、板桥流水、疏篱野菊、大漠孤烟、白帆征雁、月涌江流……全是对唐宋诗词意境的抄袭,而且是最笨拙最劣质的抄袭。自己对现当代生活的感受到哪里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到哪里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艺术灵性到哪里去了?是智办(商?)出了问题,还是情感出了问题?如果说画家们全都不面对现当代是不对的,他们有时贴得相当紧。比如画"伟人",画领导人物,反映"革命宏大题",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倾注全部感情与心血,企图让自己的名字同"伟人"和"革命洪流"一样永垂青史。可是没想到,当"伟人"被拉下神坛并被一层层剥掉外装时,当自己讴歌的东西成为罪过时,自己也就成了历史扫帚下的东西了。原因无他:自己还在中世纪!
10、欣赏被奴化了的自己。有些知识人,是懂点诗词格律的,有的还有一定职务,既是知识人,又是"老干部"。但是,有份量的作品写不出来,可是胸中文才躁动起来,表现欲特别强。于是,除了平时在"诗友"中写些相互恭维的赠答外,每逢革命性的节日,"诗情"澎湃,一首一首《七一感怀》、《十一颂歌》之类的东西就出来了,一句一句"七一到来颂党恩,我把党来比母亲"之类的东西就跃然而出了。他人闻之想吐,他们自己却在欣赏个人的文才中得到精神快感。至于自己的人格处于什么地位,自己是否是自己的精神主宰,则全然不知了。当然,这类人在知识界只能是边角碎屑,算不上材料的,只是因为占一定的身份,甚至是科学或文化衙门的要员,才不得不提一下。
什么叫脑残?上述10点即是。作为脑残,显然是智商问题。但有些人专门是为统治权力服务的,那是奸人,将他们也看成愚民,就轻饶他们了。不过当下的情况是,愚民和奸人说着一样的话,谁是奸人,谁是愚民,具体就难分清了。这就叫愚中有奸,奸中有愚吧。
上述10点,踩痛了谁的尾巴,谁可能要叫唤的。不过,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听一些人叫唤,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
【附录】
愚民的十大表征
苏中杰
必要的说明:
1、通常所谓的愚民,主要是从政治文化意识方面来看的,说的是这类民众政治文化方面蒙昧落后,不包含对其道德伦理方面的判断。
2、高级知识分子中也有愚民,而且还不太少,有的竟然还是愚民的训化者。这样的愚民,应该受到谴责。至于普通民众里的愚民,则都是受害者,是应该同情的。
3、本文只是列举其表征,如果作为应该同情的普通民众,有的人觉得与自己的表征相同或近似,心中不快,那就敬请谅解:本文是谈政治文化意识,不针对任何个人!
4、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做得对,还要继续坚持,笔者尊重个人的选择权和反驳权;反过来,你也得尊重笔者的表达权。
愚民的十大表征如下:
一、相信不受制约的统治权力可以自觉地弃恶从善,相信没有宪政民主框架下的帝王将相可以自觉地放弃其既得利益,惩治体制内和自身的贪腐。
二、相信没有历史社会的压力和各阶层民众的压力,未受过先进政治文明启蒙的要人可以凭着一己的"开明"实现全社会的民主。
三、相信官员百分之九十五是好的,不好的只是百分之五,甚至更少。
四、在忍屈含冤中,天天做"青天梦",想不到换体制,而认为只要换上了好官,社会就可以弊绝风清。
五、真认为被拉下马的贪官是"反腐败"的结果。
六、自己上访多年的问题偶尔处理,或是在节日期间得到官员送来的"爱心"(比如一袋米或一点慰问金什么的),就感激啼零,"感谢政府感谢D",有的还给政府送锦旗。
七、权力用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贴金,他们用大歌大颂帮着权力贴金。比如奥运,世博,援非等等,都是花了大血本的,但都是稳固权力的需要,而非民生的需要,里面都有自己的血,可是还为人家叫好,说国家强盛了,自己感到骄傲。
八、认为国民党统治黑暗透顶,"资本主义国家"既混乱又败坏,所以上下五千年,唯有"新中国"好,纵横八万里,还是社会主义强,现在有腐败,主要原因是丢掉了革命传统。
九、信息来源主要是国内的电视广播和党报,相信央视的政治新闻都是真的。
十、精神生活
(1)高端精神生活:
作为这个官办"协会"和那个官办"协会"的会员,作画时在唐宋诗词中找意境,唱歌时在古音乐情绪中陶醉,不知现代精神为何物,还热衷于走后门评奖,有的甚至把自己粉饰现实的"获奖作品"作为身价来炫耀,以"艺术家"自居,丝毫感觉不到为极权服务是可耻的。
(2)低端精神生活:
A、逼迫下岗,未到退休年龄就被迫"内退",每月拿着几个仅够用粗茶淡饭养小命的小钱,可是不知道命运为何这样不公,反过来还用导致自己悲苦命运的"红色激情"充实精神生活,在小区或公园唱老掉牙的红歌,穿红挂绿跳扇子舞。
B、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有哪些,上网主要是为了打游戏或看色情图片和色情音像。
可能还不止这十个方面,朋友们可以补充。谢谢!
--------------------
黎智英:知�分子使命的���刻
来源:�子�件
�到莫言�得���文��的新�,我登�叫好。他��人如何�骨�,我�然略知一二,可是看�他�的朋友都�他得�是�至名�。我�看�他的小�,但老婆��的朋友多次提�他,�大春甚至�他�早�拿���文��,故此我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作家;�到他得�的消息,我的反���是理所�然的吧!
我知道莫言�有脊�,有人甚至�他助��虐,�未��作自由出�力,更不用��新�自由、人�和民主��了。莫言可以��不做民主自由�士,然而即使只是想做�作家,也����造自由��啊!莫言�有。但,�又怎�?
不是每�人都要做�士的,社�上不可以人人都是�士。�不是�好�法,人�其才,社�才�好。�甚�不可以�一些人��只做��家?�甚�不可以�一些人�牲品德,�心做��家,�����?即使��的人�上做人的尊�,那又怎�?要是他只想投身��而又甘��牲─包括�牲做人的尊�─他�不是��享有���利�?
��波、艾未未�然可敬。他�使人�中�的未�充�希望,令人相信只要�些有�骨的知�分子尚在,中�便不�永�陷於黑暗!�他�身上,你看到知�分子的尊�,他�的道德力量�人看到中�知�分子是如何高�。今日的中�人眼中只有�和�力,�些知�分子�押上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好�高�的道德情操得以粼粼�耀,振�人心,�我�重燃�中�的希望。
只要�有像��波、艾未未那�硬骨�的知�分子,中�便有得救。也只有靠硬骨�的知�分子的道德力量,中�才能�破封�,奔向民主自由。今日的中�道德�亡,故此道德情操尤其可�,道德力量尤其感�人心。知�分子站起�,承受�破封�所必然面�的打�─甚至是足以致命的打�。同�,�知�分子��其道德力量,他����者的��也是足以致命的。
���好像是要�知�分子作�祭品,中�才得救,��知�分子似乎很不公平。事�是,只有知�分子的道德勇�才能�起人心,鼓�人皆有之的道德力量。中�已道德�亡,只有道德力量才能救����家,而知�分子是最具道德力量的。
知�分子是知�文化���媒��的�播者,他�直接影�人�的意�形�,他�的道德勇�和力量因而更具感染力、更能��人�的��之心,提升人�的道德意�,��其道德力量─最威猛的人民力量。要�破今日中�的政治封�,人民的道德醒�和努力是唯一、更是最大的力量,只有知�分子的道德勇�才能鼓��股力量。���乃�,��家道德�亡,知�分子也就要�起�重大的�任。今日中�最需要的,正是他�的道德勇�。
人�都在�,�近平上台是否�改革�放?共��的��者也在不��,不改革便�亡�、亡�,但�近平真的��手作政治改革�?人�都�意相信他�着手改革。面�腐�不堪的局面,不乘着改朝�代之�改革,以拯救共��的���威,那�上台��甚�?但�近平�有��要改革呀,那只是人�一�情�的想法�了。我��甚�不可以直接��近平?向��人提�不是罪吖?!�甚�我�不直接去��他?
毛��要不�搞��,那是他要�共��─也就是他自己─�裁下去的理�。在他��,中�尚在搞社�主�革命,在革命的非常�期便要用上非常手段,即使是�裁�制也在所不惜。到了今天,社�主��影子都�有了,�要搞甚�革命?不要革命了,也再不需要耍非常手段了,�且非常手段�已��,到今天���相信暴力�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你用正常的手段治�好�?共��只要�今天起尊重自己�定的�法,用正常手段依法治�,共��才有可能重登�治者不可少的道德高地。�有道德�威,中共是�希望消除�存的腐�。道德�亡�污��是中�的�象,只有道德�威的力量才能清除�一片�象。
中共今日要�取的不是箝制人民的力量,在��透明的今天,�明�是既吃力而不�好,更加是做不到的了。同�,中��下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富,更多的�富只���更多的�污腐�,故此求富是死路一�。中共政��今最欠的是道德�威;你打起革命的幌子,耍出非常的��手段,�期欺�人民,是�候回�你自己�定的�法,重建你政�的正�性,挽回你的道德�威了,只有��中�才有得救。
�近平,你要知道中�人民是有尊�的,他�不�再屈服於暴力�威之下,他�只�信服道德�威。新一代的中���人最迫切要解�的是�重的道德缺陷。他���拿出勇�信任人民,�你能�用行��取人民的道德回�,你便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推�必�的改革。
�近平,你要作的改革太�大了,�有人民的支持那�非常危�,而只有出於道德的�同,人民才�支持你。人民要的不再是吃得�的�利,他�已���,他�要的是做人的尊�,而政府有道德�威,人民才能有尊�的起�。
中�的悲�是�有�像�甸的昂山素姬那�的反�派�袖。��政府如果改革失�,便要有�有正�性的�威�袖取代其�治地位。可是中��只有共��,不改革��腐�下去�?中共�早�被革掉性命,而革命�得太悲�、代�太大了。要是中共政治改革失��?�有反�派或具正�性的�威人物取代其�治地位,群雄�首,形成���的��局面,那分分��比革命�得更悲�。
中�只有中共���力��,我�都希望中共能�成功政治改革,但要�到��目的�必��得人民的支持,在改革�程中遇上困�挫折的�候�予��者更大的空�和容忍。故此中共必�重建其道德�威,挽回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改革是���而又必然遇上失�的�程。
最近《南方周末》事件引起全�知�分子的回�,�示�正是知�分子以道德勇�向下任政府��的�刻,也是迫使中共回��政、重拾其正�性和道德�威的�刻。在�道德��的�代,是以德治�的�候了。�近平,你�改革�?
是否推行政治改革?��是中�知�分子向�近平大�疾呼提出的��,�也是�引�人民共�的��。故此�是�我�必�向他提出的��。每�人都�同一���,那��形成一股��的改革力量,�近平��法躲避����。以����得主的地位,假如莫言可以替人民向�近平提����那�多好!
――凌锋推荐
--------------------
我在德�的[租���]
各位好友:以前常���要先��,如何��呢?�看本文!!
王庆元推荐 来源:�子�件
如果您的小孩已�大了;�有您的�子啊
我在德�的「租���」《水墨先生》
��:
去年,我作�交�生,前往柏林�塔・�特��行了�期一年的��。由於我是家�的�子,出�前,父母十分�心我的安全。爸爸��多方打�,找到了一�住在德�柏林的好友�斯,�求她做我的"租���"。
到德�後,我便�住在�斯阿姨家。�斯阿姨在德�做生意,家境富裕。她有�小�子,叫�瑟,今年15�,就�于�塔・�特�中�。�瑟心地善良且�朗活�,�暇�常�我出去玩,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末,�瑟���我去博物�玩。早上,吃完早餐後,�斯阿姨按照�例��瑟�零花�。她先�了�瑟 30 �元,又�我�:" 你是我�家的�客,今天阿姨就提前支付�你500�元,但�些���你以後的��中一一扣除。"" 啊,不�吧,�要靠做家��零花�啊?"我�奇地�。"哈哈,是的。你�到�不久,以後就�知道德��中�的不同了。"" 怎�才��瑟����?"我心�一�嘀咕。
�瑟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拉著我出了家�,在路上解�道:"�周我陪你到�玩,�做什�家�,能�拿���,��已�格外�恩了。"
�玩回�已是晚上,我感�很累了。�知,�瑟�到家就�上�裙,到�房�去洗碗。我��地�:"你��累了,�洗什�碗呢?先去睡�,明天再洗吧。""不行,洗碗是我的工作。要是不做,我就要受��了。"
"�是�什�?"我不解地�。"在我�德�,孩子�6��始就必��助父母�家�,�是法律�定了的。
我�要是拒�做家�,父母就�去法院起�我�。再加上,我要用零花�,就必���。""那�子的�,你不是很累�?"我�心地�道。"有�累。不�,�道你父母工作��的�候不累�?"�瑟反�道,"既然父母�活也累,我�怎�可以怕累呢?"�完,我的���就�了。
因�平�我在家,可�是小皇帝,���口,衣�伸手,�不做家�的。
翌日,�斯阿姨在餐桌上�:"��周起,�瑟��清洗餐具、收拾房�、外出�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水墨��德�,只要�末���花��的各�植物�水、翻土以及擦洗汽�就好了。"
然而,�末一向是我的��日。
�眼到了�末,我��斯阿姨�置的任�忘得一乾二�。等到起床�,已��近中午了。午餐�,�斯阿姨��有指�我,只是默不作�地吃著�。��,我心想:可能她不���的,�竟我是他�家的客人嘛!�那以後,接��周,我都�有碰�家�,�之前偶��助�瑟的�情都�了。�瑟每次�我太��到屁股才起床,似乎想�我�些什�,�又欲言而止。
�於,�我��的事情�生了。那天,我在教室上�,一�穿制服的叔叔�找我。他�我�,因�拒�做家�,�在你受到了法院的��,�面���10�的指控。�到��消息,我�得差���去。
�然,我只是寄宿在�斯阿姨家,但也好比是她的孩子。�於不�意做家�的孩子,德�父母真的�向法院申�,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
最�,我去法院�回了一� 500 �元的��,��下了保��。
�我��愧色地回到家,�斯阿姨安慰道:"你不要�怪,我去�中�,也知道你�中�父母的想法。他���,不�孩子做家�是�孩子的一�表�。可是,在我�德�人眼中,��是害孩子。我����其�孩子做寄生�,不如教�他���的技能,��他��大之後才能有出路,才能找到自己的�碗。"我���,心想:�管德�父母有些做法" 不近人情 ",但的�目光��,�竟薄技�身,�其�自己的孩子��做寄生�,不如�在就�成��的好��。
--------------------
张森根:精英读托克维尔不如读周有光
来源:�子�件
――在"新启蒙与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暨周有光先生108岁"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与其请一位150多年前的、长眠于地下的洋人出来,听他讲述23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倒不如号召那些忙于顶层设计的政治精英们和高官们看看周先生的《百岁新稿》、《朝闻道集》和《拾贝集》
我是接受周老先生思想启蒙中的一员,在周老众多弟子中我是小字辈。在座的98岁的于友先生称周老为他的老师,称我是他的同学。就与周老交谊、交流的时间来说,在座的各位,恐怕没有谁比于友老更长的了。于友老比周老小10岁左右,我比周老小32岁,比于老小20岁多。于友老称我是他的同班同学,能当上周先生的弟子,荣莫大焉。
我是从读《百岁新稿》开始渐渐深入了解周先生的。2005年5月,周老当面赠书给我,在扉页上不但写了请我"指正",而且还称为我"兄",称我老伴为"姊"。我说:"周老,你不能这么题字的?"他却笑呵呵地答道,"我的生命要从81岁算起,这样的称呼没有错!"
2013年1月13日是他老人家"28岁"华诞了。周老一生有光,这28年更有光,简直是光彩夺目,光彩照人,光彩迷人!迷倒了一批批80、 90岁的老干部和老年知识分子,也迷倒了海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周老的粉丝越多,中国越有希望!他对新启蒙的贡献,成就最大。他一生出版了43部著作,一半左右的著作是这28年完成的,其中有七八部作品集中反映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和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他的三部杂文集―― 《百岁新稿》(95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4岁时出版)和《拾贝集》(105岁出版),将成为中国思想启蒙史上的传世之作。
周老对世情和国情看得最透,他对中国需要走什么道路、需要采用怎样的制度文明和理论框架,了如指掌,最为自信;他对祖国的未来从来没有丝毫迷惘迟疑的观点,他是永远的乐天派。他十分阳光,又十分温文敦厚。他一身有骨气,又有灵气。他一生清寂自守,燃烧自己,把全身的"正能量"无保留地贡献于社会。他看问题、处理事情从不带情绪,他是一位100%的理性主义者。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是他的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永远只说他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什么"真话不全说"、"真话尽量说",在他看来十分荒唐。在知识和理性的层面上,他把他该说的统统说了出来。当下,社会上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在我看来,上上下下,东西南北,最最害人的,是不说真话、只说空话、大话、胡话,只说"吾主圣命"这类说假话的危机!也是公信力的危机,陈旧的意识形态的危机!怎样摆脱这样的"总危机"?很难,但也很简单,就是号召大家读周先生的书,学习周老说真话,做真人的精神。周先生在治学、立身、处世上,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学问上当然无法跟周先生相比,但在立身、处世上,在人格的境界上,差距更大!周先生是当代,也将是一代又一代 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楷模。
说到读书,我想起了当下最畅销的托克维尔写的《旧制度和大革命》,据说是一位�层领导发出的号召。说实话,这部书虽然能起到"钟馗打鬼"的作用,但不容易弄通弄懂。我认为,与其请一位150多年前的、长眠于地下的洋人出来,听他讲述230多年前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倒不如号召那些忙于顶层设计的政治精英们看看周先生的《百岁新稿》、《朝闻道集》和《拾贝集》,听听我们这一位"老而不朽"的当代"圣者"讲讲他所经历的从晚清、民国到当代的故事。周老先生的书,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现在的政治精英大都是硕士、博士,弄通弄懂周老的思想,应该不在话下。顺便说一下,我真希望政治明星和高官们公务忙完不妨找几本周老的书看看,最好以"读周有光的书,做周有光的好学生"为荣。
说到周老的思想,我把他晚年所思考的心得,归纳为科学的一元性、"双文化论"和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分法"。虽然,我不知道周老的这个"三论",是不是周老思想的精髓,但是,它却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精英们现在不是在探索如何凝聚"改革共识"、"官民共识"、"朝野共识"吗?眼下,举什么旗帜的人都有,什么恢复新民主主义的,主张"新新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的,甚至主张恢复帝制的……不一而足。2012年11月1日,周老再一次指出:希望大家"不怕千辛万苦,一定要把我们的国家导向正道,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他又说:"建设国家要走正道,正道就是民主之道。不要走歪路。"他说的话充满活力。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无论开右灯向左转 还是开左灯向右转,早晚还要翻车,因为正道只有一条路,没有第二、三条路可通往彼岸。我还认为,周老所谈的"正道",在他的"一、二、三"论中表达很透彻,无论你同意、部分同意或根本不同意也好,它总还算是一份可供参考的重要文本吧。十八大文件中说,"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什么是"人类政治 文明"?什么是"有益成果"?怎么借鉴?周先生在他的几本著作中说得很清楚。只要走出陈旧的意识形态牢笼,周先生的"一、二、三"论就能作为官民间凝聚 "改革共识"的基础。还是听听这位百岁智慧老人的话吧!也许,大家觉得我太天真,那些政治精英们能听周老的话吗?不过,南方人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谈到启蒙,一些学者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评价很�。我把启蒙分成两个时段。大家知道,"五四运动"之后,革命取代了启蒙。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早就停顿下来了。到"文革"时逆转到走上了歪道。20世纪70年代"真理标准"的讨论虽然很有意义,但它只是重新"启蒙"的序幕;虽然它对中国特色的威权主义发起了冲击,但强人政治只是转换了角色。思想的催眠,逻辑的诡辩,迷信与盲从依然故我。我的看法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重新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开始了"新启蒙"、"再启蒙"。说它"新",并不是说启蒙的宗旨与目标同"五四"时期有什么改变了。因此,周先生说,当政者总是不给"德先生"发护照,而"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唱"二人转"的,如果没有"德先生"撑腰,"赛先生"能走多远多快?能玩得转吗?周老还指出:从世界来看国家,中国思想家如今的状况很糟糕,仍然摆脱不了神学思维和玄学思维。他强调社会科学一定要摈弃迷信和教条,摆脱图腾,不能再服从于天意或"圣谕"。因此,我以为,"新启蒙"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正如"五四运动"产生了上一次启蒙运动一样。
说它"新启蒙"、"再启蒙",还有两个特点。"五四运动"开启的启蒙运动,是针对传统的旧中国,主要摆脱封建主义的蒙昧;"新启蒙"、"再启蒙",是针对1949年至今的蒙昧,这是一种赋有新的、带有本土特色的蒙昧。再则,"五四"时期投入启蒙运动的人,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而投入"新启蒙"、"再启蒙"的,不仅有像周先生那样的百岁老人,还有一大批著名、非著名或至今深藏于民间的九十、八十岁的老人,再加上一大群未经历"反右"、"文 革"等65岁至50多岁的壮年和中青年文化人。他们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微博、推特、脸谱和互联网把他们拢在一起。这股力量是"五四"当年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周老主张"四大自由"之外还要争取加上"网络自由"。"五大自由"的目标比当年"五四"更为雄壮、深刻。
"新启蒙"将是一场持久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下也只是走了几步,思想上要做长期准备,恐怕还要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投入"新启蒙"的,是一大群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群体,周老是这一群体中最年长的一位尖兵,深受大家景仰。在座的许多老先生和有良知的中青年学者也是"新启蒙"的主力军,我也有幸受到他们的开导,开始摆脱蒙昧。我自幼受苏共党史和"战无不胜"的思想的熏陶,一直受到神学和玄学的捉弄。但研读了周先生的和各位先知者的作品,才真正懂得了科学与民主的伟大意义,灵魂得到了洗涤。启蒙也好,"新启蒙"也好,在我看来,依然是请不请"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时访问中国的老问题。"德先生"的护照 总是很难批下来,管你说他是"好东西"、"不是坏东西",总而言之,他仍然是"麻烦的东西"!
为什么说"新启蒙"?20世纪90年代,经济领域里不再以"姓资"、"姓社"划线了,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了变化。邓小平曾对来访的非洲客人说:"你们现在不要搞社会主义",将来"叫什么主义都可以"。但是在政治文明、制度创新和思想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里,"姓资"、"姓社"的问题依然是禁区。现在,有人动不动就以声讨"普世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名,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大放厥词。有些人还自以为是"最高殿堂"、"智囊团"和"智识库"的掌门人,将留名青史。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件往事。当年有人声讨普世价值观时,我曾经请求周老出面写一篇驳斥此类谬论的文章。他说:"有没有'普世价值'是个常识问题,这些道理在我的书里都讲清楚了,我不会再写什么了"。我说:"难道就让这些人一直胡说下去吗?"周先生:"你难道以为,他们的文章真能有多少人信服? 且看他们将来如何收场。"
周老还多次让我解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我也弄不清楚。后来,有一位要员提出一个24个字的方案:"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列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好一个"马列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这篇歪文被多处转登。我托人转呈周先生,并说这篇"一锅煮"的文章, 是创新版的"中体西用"说,值得一览。当晚周先生拨通我家的电话,亲口对我说:"你说的'一锅煮'真有意思,真是荒唐透顶……"然后一串咯咯咯的笑声。这是我多年来头一回在电话中听到他老人家的声音。
因一位台湾学者找上门托我把他的两本著作敬赠周老,2012年11月15日我又一次见到了他老人家。当时我见他在浏览报纸,就告诉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式定义。他问我是哪24个字、12个词。我告诉他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他说:"还不是常说的普世价值观中的哪几个词吗?"。我说:还有"敬业、诚信、友善"等。他说:哪个社会都要讲"敬业、诚信、友善",为什么一定要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帽子,难道又是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他表示弄不明白。我对他说,这24个字,本身很完整又严谨,比上面那位"一锅煮"先生提到的24字大不一样,意识形态部门今后恐怕再也不会声讨"普世价值观"了,也就是说,政治威权层面终于默认"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普世性和普适性了。我还说,中国官场的潜规则是不便公开认错,暗中改正就行了。但周先生最后还是很平静地对我说,他还是不懂。对周先生来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许多人谈到《朝闻道集》,有些情况我今天要说一下。这部书的文章最早是经由网络传播给众多读者的。周老的打字机原稿无法输入到电脑中,20多万字的书稿需要重新打字上网,周老因此对这个网站怀有感恩之情。后来转载本书的此网站由于某种原因被关闭了,他曾经两次问我这个网站为什么被封和何时重新开张。我当然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一部分网文(约15万字)编就的《朝闻道集》书稿,联系了三家出版社都不敢接手。一位著名学者、堂堂一级教授惜墨如金的著述,竟被三家出版社"婉拒",这是周先生百年人生中仅有的经历。后来,偶然中,我找到了世图公司,因为这家出版社正在出版我校阅的一本英文版拉美历史书,所以我试着把《朝闻道集》稿子交给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竟接受下来了,但要对原稿中敏感的部分进行适度的删节。周老说,删除就删除吧,反正他的书就被有的出版社删削过,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直到出书后由读者发现后写信告诉他才知道。2010年3月,《朝闻道集》终于印出来了。直到现在,周老本人和作为该书编辑和策划人的我,对世图公司当年推出《朝闻道集》,都要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的勇气和目光令人钦佩!出版后,他们曾经受到有关部门的训斥,只准他们印一版,不准再印。2012年底,我通过京东网又买了几本送人,打开一看,依然是"2010年3月第l次印刷"。看来,黄牌警告继续有效,让世图公司担忧了。但民间喜爱周老,此类禁令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出书的同一年,此书入围"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深圳"年度十大好书"榜,中华文化促进会决定授予周先生 "2010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在颁授典礼上,颁奖方高度评价《朝闻道集》一书的深刻意义。那家网站、世图公司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在传播、出版和推广周老的思想成果方面,功德无量!
还要报告大家一条好消息!中央编译出版社将推出《周有光文集》,约20卷,今年出齐。作为该书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衷心希望它顺利出版,成为记录周先生学术思想成果最完整的文集。2011年9月12日周先生在委托中央编译出版社出他文集的《委托书》中说,他会趁此机会"对这些书中的错误与缺漏进行必要而适度的改正与补正,使它们成为我著作中错误最少的'规范本'"。周先生原来要出版《周有光丛刊》或《周有光文存》。他要对过去出版的旧书进行修订,"改正其中的错误,补正其中的缺漏"。为什么要提"补正其中的缺漏"呢?因为周先生过去出的书中,有些文字在他不知情的状况下被编辑删除,有些文字的删除是出版社为了怕"触雷",他违心地默认了。2011年8月19日,他致信对我说,他的某一本书"出版时胆战心惊,删除多处文句。现在看来,其中很少触犯'禁区',可否改正一些?"老人家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既然要出他的文集,怎么还可能让这位百岁老人"胆战心惊"呢?我相信即将推出的《周有光文 集》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周先生在知识与学理层面的所有文字,是不会被故意更改或删节的。它一定会是周先生著作中"错误最少的'规范本'"。我希望周先生中意的《周有光文集》早日送到广大读者的手中!这将是大家送给他寿诞的最好礼物!这也是我今年心中的"中国梦"!
----------------------
改革共识:知识界的又一次试水(吴祚来)
来源:�子�件
图:"改革共识论坛"会场一角
中国的知识界在这样的历史大时刻必然要站出来说话,系统地表达知识界应有的政治观点,为当政者立一个标杆,既是对六四以来的政治改革理念一次总结,也是对零八宪章一次呼应,还是一次对新的政治气候的一次测试。
改革共识是零八宪章的继续
六四或零八宪章之后,知识分子在重新确立知识群体与当政者之间的关系,当政者没有根本性的和解,标志性的人物如刘晓波、郭泉并没有释放出来,但较之周永康的政法委对知识群体的严防死控,气氛稍有缓和,譬如参加纽约宪政改革研讨会的姚监复、胡星斗等都获得了自由行,回去之后也没有被喝茶,改革共识研讨会能够在十八大之后顺利召开,也只能说是一次应有的宽松。
改革共识发布之后,新浪网屏蔽了北京大学张千帆教授(改革共识的主要起草人)发布的相关长微博,腾讯与凯迪论坛等网络也删除了相关报道与全文。相信这份相当温和的"共识"还是刺痛了高层,他们不愿意这份知识分子的共识被广泛传播,并由此给他们带来压力。
改革共识提出的内容是零八宪章的继续,人们可以说它没有新观点或新意,但这不是写论文或科学发明,宪政民主、人权保护、司法独立等等,人类基本的政治常识与政治准则,一再被中共当局漠视与拒斥,知识分子倡导的共识,不过是让当政者通过这些共识,回归常识,使中国成为一个常态国家。
知识界对习李时代仍然抱有期待
知识界对习李时代仍然抱有期待,一是习近平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改革派,而李克强也有北京大学法学背景;二是习近平在纪念宪法30周年的讲话,谈到对宪法的尊重,要依据宪法治理国家,李克强也公开表示,改革可能会犯错误,但不改革会受到承担历史的责任;三是中国的知识界在这样的历史大时刻必然要站出来说话,系统地表达知识界应有的政治观点,为当政者立一个标杆,既是对六四以来的政治改革理念一次总结,也是对零八宪章一次呼应,还是一次对新的政治气候的一次测试。
如果习李真要政治改革,可以通过共识找到资源,找到支持的力量(正能量),找到新政的自信,或者是找到知识界的知识与呼应。知识界必须让新当政者面对真正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王顾左右而言摸石头、五不搞,在无意义的政治语言垃圾堆里,找当局者自己的精神寄托。政治家不应该像政客那样,没有历史的责任与现实的情怀,只想拖一天算一天,自己在任一届二届,将自己的权力体系布局完成,让自己的族群利益最大化与获得安全感。
过去十年或二十年,中共的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都枯竭了,只有依靠巨额的维稳经费维系既得权益,人们在绝望中等待新一届当政者燃起他们新的希望。如果说美国政府遇到的是财政悬崖的话,中国政治面临的既有政治悬崖,又有经济悬崖,还有社会分裂的悬崖。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布满悬崖的国家。彭博社报道中国八个政治元老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王震等子女们控有数以万亿的资产,他们已然成为左右国家财政命脉的力量,而中国的城乡悬殊、贫富悬殊、民族冲突、侵权与维权的冲突、争取民主宪政者与五不搞政治理念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不可调和,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知识界的共识,来影响当政者,并取得与当政者之间的对话、和解,通过形成朝野共识,使中国政治悬崖之间有共识的桥梁。
避让敏感红线换取政改发言权
各大网络媒体删除了知识界提出的"改革共识",说明中共主流意识形态或当政者还不愿意直面知识界提出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着关联性,每一个问题如果简单处理或应对,都可能置当局的意识形态于死地。因为当政者不是靠宪法与常识在统治这个国家,完全靠党性原则与维稳手段在控制国家。
改革共识的形成是标志性事件,因为知识界在六四之后,一直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力量能凝聚共识,形成系统的理论提供给社会与当政者,2008年是一次试水,但由于零八宪章内容中涉及到六四等被当局视为红线的内容,造成刘晓波被判重刑,当局以此警示知识界不可逾越其红线,体制内学者也因此受到处分或打压。而这一次,知识界只是温和地提出政改共识,从宪法法理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共识理念,当局可以无视或回避,但没有任何力量对知识界进行报复性打击(譬如以所谓的颠覆政权罪) ,知识界看似温和的避让敏感红线,也为推进真正的政改发言权换取到了空间与自由度。
更为重要的是,原教旨马列主义者或极左力量或在时间中消逝,或被他们自己的后代消解,八老或十老们的后代成为超级巨富,用王震的话说是后代们背叛了自己的主义,而政改力量则空前壮大,包括体制内的改革派、八十年代的六四遗存、新公民社会的推动者、海外(港台)民主力量、新生代的知识分子或学子,以及世界外围的民主大势,都发生了巨大的量变或质变,此消彼长中,已斗转星移,改革共识像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
共识时代的各种机会均已具备
因六四而身陷囹圄的著名学者陈子明甚至说,左右派之间也有共识:一、言论自由;二、司法公正;三、反腐倡廉;四、社会自治,包括工会、农会、学会、商会等等;五、生育自由;六、迁徙自由;七、预算公开。但这些共识中,许多都涉及到当局者的利益格局,动他们的奶酪需要他们有自我革命精神,或剥离利益集团的负资产。
习李时代应该是一个达成共识的时代,各种机会均已具备,只需要当政者的决心与政治意志,但习李面临的不是改革派的压力,而是社会矛盾的压力,与内部权贵集团之间的博弈,中共的历史有着恶的传统,良知派或改革派没有好下场,不时受到保守派的打击与责难,所以,习李首选要通过内部博弈或共识,使自己获得改革的话语权,像当时邓小平祭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一样,通过知识界的哲学高度,抢占理论至高点,使保守派退到守势或失去话语权。
再下一步,就是通过对话与和解,形成知识界与当政者之间的共识。不仅仅是知识界,海外的民主力量、台湾的政治力量,等等,都要加盟到对话与和解过程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文化与经济的复兴或崛起,而是在政治上融入世界文明国家之林。
(作者为北京独立学者)
原载《动向》杂志2013年1-2月号合刊
-------------------
共识网 | 袁伟东:多读书、读好书――有感于"共识读书会"
来源:�子�件
北京"7.12"特大暴雨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北京人心里,包括北京知识分子的心里,昨天下午,"共识读书会"因北京暴雨警报匆匆结束,这些对社会最有承受力的人也没能经得住自然的恐吓,看来自然的威力绝不像某些狂人说的那样是可以战胜的。 尽管读书会的时间短,但给人的收获却是很大的。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金雁教授50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用大量清晰的史料描述了俄国知识分子谋求民主革命的历程和境遇,挽唱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对于百年的后人不能不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俄国、苏联、俄罗斯对满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上的影响可以说是太大太大了,我们翻看中国近现代史,随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影子,即使是今天,这样的影子还如伴相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金雁教授送给我们的就不光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更主要的是送给我们思考。
知识分子=读书人,在我们很多人的脑海中似乎就是这样的概念,但如果要细细品起来,差别还是有的。读书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一定要读书。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文化范畴、一个社会阶层,其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智力来反思、研究、推测、回答这个纷繁的世界,以期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因此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名称,绝不是因其拥有知识的多少而获得,而是能够运用知识去推动、改变世界,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是知识的行动者,而不光是知识的拥有者。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和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这是《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一书封底的一句话,这句话真实地描述了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同统治者的矛盾和冲突,也道出了知识分子在这样的体制中的无奈和抗争。封建的特征是专制,专制的特征是唯我,而知识分子的天然特点必然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敌人,因此,专制者打压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顽强抗争,最后知识分子唤起民众推翻专制统治,这似乎就成为常理,也成了规律。这个规律其实已经被近千年的历史所验证,但令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统治者,他们也是读书人,或者有些也曾作为知识分子反思和抗争过社会,但为什么当他们改变处境成为统治者时,他们却惧怕知识分子,甚至对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这种规律也会因为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禁言而在他们身上再度应验吗?金雁教授在读书会上对其著作的阐述引发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社会。
能够称得起知识分子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使他们能够放弃任何的利益,这种担当使他们能够轻视自己的生命。但知识分子在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中,其实也把自己塑造成了唯我者,唯自己正确者,这恐怕就是那些知识分子一旦成为统治者并实行专制的原因了。作为统治者希望永久执政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政治学所允许的,但一个关键的前提是他的施政符不符合大多数民众的需求和意愿,能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向更符合普世价值的方向发展;如果符合了,得到民众的拥护,那你自然就会长期执政;如果不符合,民众反对你的施政,也就是说不同意你对社会的思考,那么就应该让符和者来执政,自己可以退其位来重新思考。我这里说的是民主体制,而只有民主体制才能让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发挥到最大极限,也最能够推动社会向更健康、更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专制制度在制造紧张对立的恶循环后必然消亡的原因,也应该是《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心路回溯》一书所要阐述并引发给我们的思考。人类社会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它绝不属于统治者和少数的知识分子。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思考、问题和探索,都必须让人类也就是让民众去思考、检验和认可,因为当你把错误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他们必然就会起来反对你,而当大多数民众都反对你的时候,那么你的统治和思考就是反人类的了,即使使用再强大的暴力、再美丽的辞藻也不会去除民众对你的仇恨。
知识分子是统治者天然的敌人,这种概念并不准确,知识分子是统治者天然的挑战者,这个概念应该更加全面和准确。知识分子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正发展还是负发展,则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网上看到据说是疯传的一篇演讲稿,演讲者是国防大学教授戴旭,题目是《肢解中国――美国全球战略与中国危机》,粗略地看了一下这篇演讲稿,对他对中国的思考和忧虑还是持肯定的,但对他的方向和结论并不赞同。作为国防大学的教授,不管他是否有军方背景,从他对社会的思考看他首先应该是一位知识分子。这里摘他的两段话:"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未来10到20年,也就是2020-2030年,会有一场对中国的大屠杀、大哄抢。""美国拼命地搞中国,并不是中国和美国天然有仇,而是美国的战略目标需要。"演讲主要针对美国,所谓的"大屠杀、大哄抢"也指的是美国。戴教授或戴大校演讲稿里对中国目前的问题看的很准,但解决的方向不对。其实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谈美国,不管如何丑化和恶化美国,都不会唤起民众对美国仇恨,反而更能激发起人们对美国的向往和热爱。因为所有的情况表明,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人、即使是表面非常痛恨美国人(大部分是假的)不希望去美国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戴教授的所言还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其实这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的悲哀,因为他试图转换人们对问题根本原因的探究,用民粹的方法去吸引人们的眼球或误导人们的思考,以期达到他自己的目的(这种目的可能是很复杂的,或为哗众取宠,或为转移视听)。
中国同俄罗斯的渊源太深了,近现代史中知识分子的境遇也颇为相似,因此,反思两国曲折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很有益处的。《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心路回溯》只是描述了俄国那段历史,而苏联和后苏联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心路还有更多、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这些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去整理、挖掘和研究。历史是一面镜子,而现实是一扇扇门;我们已经无法走进历史的镜子,但我们需要走进现实的大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是对着历史的镜子去寻找、探索现实发展的正确之门,同时还要把如何迈进这扇门告知于社会和民众,让他们去认知和选择。这是一件非常沉重的责任,其实把这样的重担压在知识分子的肩上是不公允的,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只能希望于这些勇于担当、忽于利益的知识分子,如果有一天有人书写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回溯的历史时,其可歌可泣的程度恐怕要比俄国知识分子的历程壮烈的多。
读书是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但读书却不是成为知识分子的必然渠道。在送金雁教授和秦晖教授夫妇回家的路上,我们聊了社会当今更深层的问题,我被两位教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但我更为两位教授坦诚的胸襟、秉持的责任所感动,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有这样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思考和引领是难能可贵的。
社会改革需要广泛的共识,而共识的形成需要更多的交流和交锋,真诚地希望共识网和《领导者》举办的"共识读书会"能够吸纳更多的知识分子,容纳更多的关心、关注中国社会的仁人志士,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形成更大的共识,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使中国走上更健康、更和谐、更繁荣的阳光大道。希望在"共识读书会"上读到更多的书、更多的好书。
袁伟东 2012年9月2日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数字时代
-------------------
钱理群"告别教育"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曾鸣 实习生 袁幼林 来源:�子�件
钱理群以鲁迅自励,要在绝望中反抗,但基础教育十年试水,却令他收获"丰富的痛苦"(东方IC/图)
任教五十年,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寻找来自―线老师的声音"座谈会上,老教师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十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任教五十年,2012年9月9日,在―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发出告别宣言。
"节节败退"
"钱教授,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
2004年4月末的―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洎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却令钱理群始料未及。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个字―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圈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模―样:―开始人很多,慢慢的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三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的中学生哪里知道,今天的大陆大学教育已经被绑上就业的战车,也迟早有那―天:凡是与就业无关的教育,都进不了大学的课堂!"
你赶我,我偏赖着不走了
"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钱理群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制定新课标。"时任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他真是找了我三次,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后来他说了―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些权威构成威胁和挑战。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圈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后,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这通威胁电话激发了钱理群的犟脾气。"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五地十五次大谈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广东有―个老板要投资编―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钱理群以此明志:你要赶我走,我偏赖着不走了!
钱理群还陆续推出《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演讲录》、《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小学生鲁迅读本》等七部著作,对基础教育进行持续发声;他其他的书里,亦不断提及有关中小学基础教育。
钱理群将自己的介入分为思想者和实践者两个部分。其中2003年出版的《语文教育门外谈》,是其思想者阶段的具体成果,他在该书中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提出教育目标,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刺激与批判。"我―开始就提我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然后我明确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思想。"
在《语文教育门外谈》的后记中,钱理群自己也表示不甚过瘾,"付出太多,收获却有限。特别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说的多是常识。"
著作―本―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些―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
钱理群意识到,"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个实践者。"
同时,教育界―些专家发出质疑,"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说要把鲁迅从中学课本里撤掉;我就有点不服气,我就说退休之后我要去上课,争取讲鲁迅,而且是开课。"
钱理群坚持向中学生讲授鲁迅,他总是说,鲁迅最可贵的一点是在绝望中还有反抗。 (南方周末资料图)
相濡以沫的朋友们
"真正的教师是在一线老师那里,要发现教师,总结经验,用我的地位影响去推荐他们。"
受挫于城市,钱理群决定"离开中心",转战"边缘地带、边远地区"。
钱理群首选的地点是自己曾经呆过18年的贵州,他在那里度过了青舂岁月,这也是―次寻根之旅。2005年,钱理群带了和朋友―起编写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课题,到贵州大专院校作巡回演讲。
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却意外受挫。钱理群和学生们谈民族文化传承,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问题,但大学生们纷纷告诉钱理群,他们学了民族语言没有用。为了找份好工作,他们更需要学会如何熟练掌握汉语和外语。
"因此,他们向我这位北京来的教授提的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钱理群在《我的教师梦》中回忆了这个尴尬的场面。
2006年,在给―个青年教师的回信中,钱理群写道,"我经常遇到'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尴尬和悲哀,最后变成―种自我证明,无非是证明自己在坚守而已,而这不就成了阿O的'精神胜利法'了吗?"
好在钱理群认识了―群"相濡以沫"的朋友。转向实践者身份后"屡战屡败"的钱理群,在清点自己的战绩时,常常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1999年,钱理群被中学教育界广泛批判长达半年,但这种曝光也增加了给他写信的教师人数。最多的时候,钱理群―年要给两百多个教师回信,"亲笔手写"。
这是钱理群在进入中学课堂之外的―种实践方式,并且成为日后介入基础教育最主要的―种形式。
联系最早在年纪相仿的教师中开展,比如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和福建―中的陈日亮,这些教师早已成名,并且是钱理群多年的朋友。但紧接着,―大批年轻的基层教师纷纷与钱理群牵上线搭上桥。这些联系,有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学生和朋友,更多是素不相识的笔友。
其中,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被钱理群激赏为"最具国际视野"的教师,他热爱阅读,经常将书籍、电影与同事与学生分享,提出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并编纂《人文素养读本》,摘选罗素、爱因斯坦、黄仁宇、王小波等人的百余篇文章,力图对学生们的"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对症下药。
四川成都新都―中语文教师夏昆自封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因为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音乐鉴赏"、"电影鉴赏"三门课。夏昆有―个"窗户守望者"的理论――"我们的教育是―个黑屋子,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在那个黑屋子里面拼命挣扎。我要做的就是把想要挡住窗户的人―脚踢开,告诉每―个人窗外有多么美好的景色,并守住这个窗户。"
湖北石首小河中学语文教师马―舜和许丽芬―道被钱理群并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两位教师,马在信中谈到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提出自己愿意作为―个"先觉醒了的父亲",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应试教育"黑暗的闸门",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这与钱理群不谋而合,作为鲁迅研究的专家,那正是他基础教育理论的最初来源。
湖北仙桃一中语文教师梁卫星则得到了钱理群"最有思想"的赞誉。这位湖北仙桃的农村教师,将对教育的观察写成小说《成人之美》。钱认为该小说将人性的阴暗描写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哲学的深度"。
钱理群将这些老师称为"真正的教师",并总结其三个特点:有自己的思想,爱读书,具体教育理念虽不一样,但共同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没有任何教育思想、理想,也毫无教育公心,既不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也不从教育自身追求个人生命的意义,只是追求和教育本质相违背的个人名利"的教师,则被称为伪教师。
钱理群将这些"真正的教师"视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希望。"真正的教师是在一线老师那里,不在我们这些教授、专家这里,所以要发现教师,总结他们的经验,利用我的地位影响去推荐他们。"
钱理群推荐他们的办法之一,就是为他们的书写序。钱理群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对于在学校不受重视、不合群的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力的声援,对马一舜和许丽芬等钱理群口中的"底层"乡镇教师而言,更拥有部分特立独行而避免格格不入的护身符效果。
2012年1月16日,马小平因操劳患脑癌去世,9月8日,一场有关马小平的追思会在北京召开,钱理群和那些文字之交的教师们聚首,并在会上动情地说,"我们是在寂寞和孤独中相濡以沫,我不能离开诸位,诸位也不能离开我,而且我们无需有更多的交往,但是我们会有一种心灵的契合,而且得到彼此的支持。"
"在教育之外言教育"
"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
这些老师们更丰富了钱理群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梁卫星向钱理群写信,表示他的大部分学生都信奉"活着主义","唯一要务在于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尽可能好一些,不关心任何价值问题,为了避免价值风险,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在给梁卫星的回信中,钱理群指出,信奉"活着主义"的冷漠机械性人格的人,尽管自有其意义和价值,有时也会进行无声而绵长的抗争,但如果发展成活着就是一切的犬儒哲学,就会形成盲目听命的顺民性格。
之后,结合王栋生总结的"如今少年已成精",钱理群总结出"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即一己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和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精致"则指高智商与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懂得配合与表演,善于利用体制获得自己的利益。
对于和教师们联系的裨益,钱理群说,"原来都是空谈的,现在和他们结合起来就不一样了,然后就开始慢慢地注意到体制。"
钱理群认识基层教师越多,发现越多"真正教师"的同时,他也对教育的基本面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夏昆班上的一个复读的女孩,因为一次语文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杀;在此之前,这位女孩曾经考过语文单科全市第一,她得知喜讯后在雪地里扔雪球的身姿仍印刻在夏昆的脑海里。
"有一次她来我办公室看成绩,120分考了不到100分,当时哭成泪人走了,夏昆和他的同事们纷纷说,这娃儿太可爱;并转而训斥其他的学生,'人家没上100分什么样子,看看你们70分还不到怎么怎么',现在想起来,我们做教师的有没有责任?"
夏昆自责:我们是不是推波助澜了?是不是她本来只有那个水平,而我们一直在给她层层加码,编织幻想?
许丽芬看到过同事撕掉孩子们的作业本,也见过他们把作业不合格的学生们叫到办公室,不给桌椅,让孩子们在地上罚做作业,脚踢,并以"蠢猪、笨蛋、烂货,你这个垃圾"等词辱骂。
梁卫星是和钱理群交往的老师当中的最绝望者,他曾经因为上厕所被记缺勤而愤怒地撕掉了考勤本,砸掉了桌椅;他见过学校在过年的时候,为祈求好的成绩而争着去寺庙烧头炷香;他声称"这个(教育)环境对我来说就是敌人",并不对教育改革抱有希望。他把教师们的各种丑态展示在教育小说《成人之美》里,被钱理群赞誉提供"观察和认识当下中国教育问题上的启示"。他还打算就学生和领导各写一本,完成三部曲。
马一舜则最为愤怒,他指出校长为了提高学校中考的分数而将全校师生召集到操场,指导了包括"摸耳朵选C,摸鼻子选A,摸眼睛选D"在内的一整套作弊办法;教师们为了赚取辅导材料的回扣而拼命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们在他勒令必须睡午觉的时候偷偷写作业……他告诉记者,他排遣负面情绪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教育的另一面。
十四年来,钱理群为基础教育奔走呼喊,虽然他自称这只是他治学中"很小的一块",但甚少参加公共活动的钱老,几乎每次现身会议座谈,大多与教育有关。
种种的情况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让钱理群这个秉持鲁迅"反抗绝望"原则的实践者越来越力不从心。
2007年暑假,钱理群在一个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班上讲课,介绍二十多年在大学开设"鲁迅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会议结束后,一位大学教师提出要求,要钱理群举例说明"鲁迅课对促进学生今后就业的作用"。这一问,问得钱理群当即"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而心中却隐隐作痛"。
而越和基层教师们交流,对基层教育的状况了解越深,钱理群就越是沉默。他先是完成了从思想者向实践者的转变,如今,他已拒绝再高谈教育理论。
"丰富的痛苦"
"对现有格局下的改革,须有清醒的估计,不能有过高的期待。"
2012年9月8日深夜,一群中小学教师们在钱理群下榻的房间聚会。他们都是"相濡以沫的朋友们"中的一群,此番来京,在北京郊区交流经验,也像是抱团取暖。就像在北大无数个夜晚一样,钱理群被年轻人簇拥着,谈鲁迅,谈教育,谈人生,聊至深夜。
但在第二天的结束语上,钱理群告诉这些教师们自己"告别教育"的打算。
"现在已经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利益链条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了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谈理论他们也许会讲得比你还好听,但是做就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不是教育大可作为的时候。"钱理群的告别语听来沉痛,但在和年轻的教师们说再见的时候,他又忍不住给他们打气,"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一如十年前的退而不休,钱理群的离开决定同样"告而不别"。他告诉老师们,他虽然告别,却并不打算走远,而是准备"在教育之外言教育"。
钱理群"教育之外谈教育"的观点则来自高仁山。高仁山是北大教育系主任,1928年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为李大钊之后的第二位遇难者。钱理群对其"超越教育而言教育"的观点非常认同。其要点有二:首先,在教育内部,强调教育制度的改革于建设是根本,只想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来做修补,不但无济于事,还可能南辕北辙;其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社会的变革和建设为依托。
钱理群的学术生涯恰如在为这段他如今寄以希望的话做注,他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对自己和同代人前半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做痛苦的自我剖析和溯源,重新书写中国左翼文学史,探寻19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命运与抉择,所做的一切,都超出教育,而又与国民性改造这一终极命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2010年5月,在高仁山墓碑揭幕典礼上,钱理群致辞讲话,似在总结他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失败和所得。
这个结局钱理群并不意外,早在2000年,钱理群就在《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和忧虑》中指出,"没有相应的社会的改变,教育很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很难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对现有格局下的改革,必须有清醒的估计,不能有过高的期待。"
至于失望与否,2006年,在与梁卫星的通信中,钱理群便提倡过"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把理想的追求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现实行为,且预先估计其有限性,不抱过大希望,像鲁迅的'过客'一样,听着前面的声音往前走,如果可能就联合一批人搀扶着走,如果没有,就一个人走。"
无论如何,钱理群和基础教育十余年的"纠缠"即将告一段落。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但他不以为憾。他仍会谈到鲁迅,他喜欢提到鲁迅与周作人的区别:"鲁迅老说绝望啊绝望,他最可贵的一点是绝望还能反抗"。他用自己一本书的名字来总结已经"告别"的教育生涯,那本书叫《丰富的痛苦》。
网络编辑: 刘之耘 责任编辑: 曹筠武 姚忆江 实习生 袁幼林
南方周末, 孙云晓等1.2万人分享过
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 钱理群说,我最早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时间是1998年。当时是两个动机:第一,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马老师的回答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和...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 "干教育这一行,如果不是十分的热爱,干得不愉快,而且还痛苦,那就真正要赶紧改行。但是...钱理群:重心是文学教育 现在的博士、硕士的文章都不能看了,只有本科学生的东西还有看头,他们的文章虽然可以挑出....评论219条
小松
在时代的浮躁中,在教育的迷局中,做人的根本之道是什么?教育的根本之道是什么?其实我们民族的历代圣贤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受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毒害的近代人不知回头,不知从根源处反省,不愿直面问题之严重罢了。人性见本、教育回归,从恢复尊重圣贤、恢复经典学习、恢复东方生命的学问开始!
恋上小资
大陆根本不叫教育!说这话都玷污了教育这个词....
2012-12-05 01:19:52回复
想以一己之力撬动应试教育体制何其难也。但是正如快要干涸的水潭里的小鱼,能救一条也是好的。由此信念得到滋养,奋而前进。
诗人蓝蓝
【钱理群】"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一个真正关心、热心教育的教育家,就不能只关心、热心教育,而要超越教育,关心并参加社会变革。"鲁迅老说绝望啊绝望,他最可贵的一点是绝望还能反抗"。推荐家长和老师们阅读这篇文章,一起为孩子们改变现状。
李清扬
"没有相应的社会的改变,教育很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很难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对现有格局下的改革,必须有清醒的估计,不能有过高的期待。"
而我的思路确是要推动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必须先从教育开始改变。
这边文章让我认识到 教育与社会的双重变革绝不是先后顺序问题,而是相辅相成,像两个人锯木头一样来回拉锯,共同改变的问题。
胡杨
钱教授对教育进行深沉的探索,也在丰富的痛苦中实践着!该休息了!
山止水恋
我们这里今年刚刚进行课程改革。而我也是九月份刚从事教育工作。前面一个月,我抱着满腔热血,想给学生们传授一些考试之外的东西,结果月考之后,学生们成绩十分糟糕。学生们开始问我,老师,这个问题对考试有用吗?若我屈服于现实的中学教育状况,那么我就是对我自己不诚实;若我一味的坚持我的教学理念,又会被认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无奈……该如何选择?难道只有退出中学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吗?
笑傲江湖
根据笔者的经验,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是适应不同的学生的。我非常喜欢这个老师的风格但很可能另一个同学不太喜欢甚至是讨厌。鉴于此,关于教师考核,本人有点建议:学生评价占一半,学生成绩占一半。大概这样操作:每个老师开学前录一节讲课视频供学生了解这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可以前期给学生改选老师的机会),学生据此来选择老师。学校根据一个老师拥有学生的多少给老师评分,再根据学期结束后学生的测试成绩给老师评分。占比可以一半一半。这样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1.一个老师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授课方式为同一类学生讲课而不用动用额外的精力去设法"因人施教"。2.一个老师的课讲得好,作业又布置的少选的学生肯定就多,反之则学生就少,这样如果一个老师想实践"素质教育"就有了施展的空间了。3.由于学生的学期成绩也是老师的评分指标,所以如果一个老师只是"素质教育"而学生的成绩太差那也是会受到制约的。当然这个对学校的整体管理模式都要改了。比如学生是每个课目一个班级了,语文课是这个班数学课又是另一个班了;有的老师可能被很多学生选中,有点老师可能被很少老师选中;等等的这些问题我想都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妥当的办法来解决。我想这或许是个思路。
2012-10-17 11:22:18回复
笑傲江湖
"现在已经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是利益链条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了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谈理论他们也许会讲得比你还好听,但是做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一个个挤破脑袋要去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有个好事业,做个好贪官,成个大富翁,可是,一个人80年的生命除了这些就不能追求点别的东西吗?难道真的找不到更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去追求的东西了吗?
"―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
茫茫大士
读过钱老师的书,非常感动,钱老,您先歇会儿,有咱们继续你的理想。 期待钱老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的情况。
《杀人的应试教育》――胡适
断弦的耳朵的围脖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岁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中国的命脉早已千疮百孔,沦丧殆尽,但还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2012-10-06 21:31:15回复
-----------------------
潇湘晨报 | 硕士环卫工的焦虑青春
研究生当环卫工是不是浪费人才?研究生争编制是不是没了理想?争议声中,7名研究生走上街头,开始挥动扫帚。这个选择背后,是他们焦虑与动荡的青春。
要稳定,还是要理想?常人看来,他们选择了前者。但他们自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悖论,固化的恰恰是世俗观念:谁说选择稳定和编制,就一定意味着放弃理想?
2012年10月8日晚,哈尔滨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这年冬季的第一场雪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27岁的许鑫在床上辗转反侧。"去还是不去?"这个问题已在他脑中翻腾了无数遍。
两个星期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2012年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员工,有编制。
自此以后,他一直生活在忐忑当中。其实,他已经选定答案,但他知道,自己将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具体是什么,他又说不上来。
报名截止的最后时间里,他和同是研究生的妻子吴敏报了名。同样报名的,还有郝文芳、孙琦、于妍等其他27名研究生。
2013年1月,通过笔试、面试,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等人从7000多名报名者中冲出,被录用为环卫工。
1月9日,经过5天的集中培训,这些新人正式上岗。
"他们不理解,一个年轻人的焦虑"
许鑫不乐意将他的经历解读为,"大环境背景下的无奈却也是上乘之选"。尽管在此之前,他几度折戟,高学历者的顺畅求职经历,他"连门儿都没找着"。
许鑫,1985年出生,哈尔滨市人,普通工薪家庭出身。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无奈高考分数不够,最终与医学院校无缘。本科和研究生,他学的都是食品专业,当时的他觉得,"大多数同学都报了这个,又是研究生,找工作肯定没问题。"
2009年4月,他获得学位。当时,就业压力已经很大,他考虑过读博,但最终因"时间成本太大且无读书心力"放弃。
他开始找工作。投了数十份简历,包括哈尔滨本市的一些企业,但大多石沉大海。
几个月后,他接到大连一家私人企业的录用通知。这家企业不大,但跟许鑫的专业还算对口,他决定试一下。
2009年9月,他和当时还是他女朋友的吴敏一起去了大连。
两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饱尝"梦想被现实击碎"的滋味。
半年后,公司开始裁员,一百多号人的公司最后裁掉了30多个。许鑫被裁掉了。
他和吴敏回了哈尔滨。他说,那时他的心情很是焦虑。
后来,他进入哈尔滨一家食品加工厂,做食品研究技术员。3000元工资,在哈尔滨中等偏低。
许鑫说,食品安全问题这两年频频出现,食品企业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通过越来越严格的检测,他所在的公司因此盈利甚少,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
2012年上半年,这家公司有两个月没发出工资。
"工资发不下来的时候,没一点办法,只能等。"不安全感再次折磨着许鑫。
他结婚了,马上要到而立之年,巨大的压力开始袭来。
他的父母,都是国企退休员工,似乎不太能理解儿子的心情和处境。
"从计划经济顺顺当当走过来,一直是(体制内)受保护的那一分子,怎么能理解市场经济大潮下年轻人的焦虑?"许鑫说。
焦虑与动荡,把她们挤向体制内
许鑫愁得睡不着觉的时候,郝文芳则在昏暗的灯光下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
1983年出生的郝文芳也是哈尔滨人。她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一家私企上班。虽然跟专业勉强对口,但她的焦虑和压力丝毫不比许鑫小――小型私人企业,不仅没有五险一金,还随时可能被炒鱿鱼。郝文芳说,她快30岁了,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找男朋友。
她曾两次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成功。
为什么"屡败屡战"?郝文芳说,她个性比较安静,更适合政府机关的工作。她坦承,"公务员没有太大竞争风险,一旦录用,等于进了保险箱。"
同是80后的孙琦,研究生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她换过多份工作,但都不长久。
孙琦说,让她尤其觉得"没有保障"的是,这些单位签的都是临时合同,有的连合同都不签,"因为没有保险,有两次生大病住院,都没有地方给报销,钱都是自己花的。"
她也曾多次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都失败了。现在,她结婚了,她说她最向往的,是找一份有编制的稳定工作。
与许鑫、郝文芳和孙琦不同,今年才研究生毕业的于妍,并没有经历过社会大潮的刷洗淘练。
2013年1月10日,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于妍拖着扫把簸箕清扫路面。这条长不过200米的路面,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她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
这个在学校学生会担任干部的女孩,自认为是一个挺有想法的人。她会一边干活一边思考,"这家卖红肠的店的招牌为什么要用这种字体和颜色,那个是政府单位,为什么牌匾要那样放置,顺序有什么讲究……"她觉得,这些都是学问。
其实,报考环卫工,并非她最初的选择。
于妍1986年出生,学的也是食品学。她说,她很想学有所用,最想去的城市是杭州,曾给杭州娃哈哈、青岛啤酒等企业投过简历。
但这些简历都石沉大海。临近毕业,于妍急了。
更大的诱惑:三年后转管理岗
许鑫、于妍等人一起陷入焦虑时,哈尔滨市城管局的招聘公告引起他们的注意。
公告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30岁以下。招聘计划显示,457个职位中,包括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公告称: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虽有编制,但于妍说,她决定报考时,曾遭到亲戚的强烈反对。
"他们无法接受,家族里学历最高的人去做他们也可以做的事。我跟他们说,我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妈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我这么大了,需要承担责任了。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企业录用,我为什么不能从稳定方面考虑?"
据了解,这次招聘,有超过10000人报名,缴费成功的有7186人,其中大专学历占58.49%,有4203人,本科学历2954人,占41.11%。还有29名硕士报名,许鑫、郝文芳、孙琦和于妍均在其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用人单位利用"事业编制"吸引年轻人,"导向有问题"。
哈尔滨城管局环卫办副主任王勇承认,"不否认他们来是为了这个编制,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编制的吸引力也是说得过去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项工作不可能失业。"
他还透露,"我们要求招聘人员在一线工作岗位工作3年以上,如果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而且单位需要,可以转为管理岗位,形成良性循环。"夏学銮认为,这是更大的诱惑。
另外,这次招聘还有22名研究生落选,网友调侃称"研究生扫大街都没人要了"。对此,王勇说,说到底还是要招最合适的人才,"笔试总分是200分,50分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学、公民道德等方面的,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看相关书籍去获得,但剩余的150分内容庞杂,非常细节,要具备相当多清扫员知识。"
"谁说环卫工不能是高学历?"
众多高学历者对编制趋之若鹜,夏学銮认为是一种倒退。
"现在年轻人的这种求稳心态,值得反思。失去创新冒险精神、失去闯劲,与改革开放之初普遍存在的'从体制内走出来'相比,背道而驰。"
要理想,还是要编制?这似乎是一个鱼与熊掌的悖论。
许鑫承认,刚开始,他也"过不了自己的坎,怕别人觉得,父母花十多万培养个研究生,结果还是去扫大街的。"他说,现在这种想法没有了,相比在企业里的同学,他可能工资低点,但也算是"学有所用"。
"食品卫生与环卫有关系,因为城市垃圾中包括食品垃圾,对食品垃圾的处理我有专长。"许鑫认为,世俗的观念太固化,"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于妍也认为,选择了稳定和编制,不一定意味着放弃了理想,"我觉得每个行业都可以成就理想。稳定只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是有可能实现理想的。"
王勇对网上"大学生、研究生来当环卫工是人才的浪费"的观点颇为恼火。
"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这是一种偏见。哈尔滨这几年在市容环境卫生方面投入巨大,陆续购进了各种干扫车、湿扫车、吸扫车、小型充电清扫车等清扫机械,但你上街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环卫工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年龄偏大、作业能力弱?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环卫是城市里很重要的事业,为什么不能有高学历人才?"
他说,自己现在最担心的是,舆论的过多关注会让这些大学生心里打鼓,能不能坚持是一个问题。他称,"不排除将他们一线在岗的时间从3年缩短为1年的可能。"
而一些细节,也显示出城管局对这些高学历环卫工的"另眼相待"。
1月10日,许鑫正式上班第2天,哈尔滨地面温度零下33℃。他在一群老环卫工人中很显眼,不仅因为他一米八二的个子,还因为他的工作服与众不同。
老环卫工的工作服是荧光色的,许鑫的工作服是蓝色的,材质也不一样,更加厚实防寒,帽子下还有厚厚的海绵。环卫工老彭认为,这是"政府对这批新人的特别照顾"。
而且,新人们还不需要五六点就要扫街。他们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早上8点到中午11点30分,下午1点30分到5点。
前辈们对许鑫也颇为照顾,打扫时,他只需把地面上的烟头扫进簸箕就行了,其余垃圾,比如白菜叶子、塑料袋等,因为被冰块冻住不需要他清理――一会会有扛着铁锹等专用工具的老环卫工来帮忙。
打扫间隙,许鑫最常干的事儿就是"看风景"――戴着耳机看一旁飞驰而过的火车,以及,研究路面上哪台小汽车他几年后买得起。
来源:潇湘晨报作者: dahz 2013年1月18日 上午 12:24
--------------------
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曾鸣 实习生 袁幼林
发自:北京 最后更新:2012-09-13 14:52:09 来源:南方周末
"中国的人心出了问题,人心的问题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教育的基本问题又出在中小学教育上。"钱理群退休后在多次演讲中谈到中小学教育。图为钱理群和中学生们在一起。 (南方周末资料图)
标签钱理群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教师
小有可为还是可以的
南方周末:您本是一个大学教师,您最初介入基础教育的理由什么?
钱理群:我最早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时间是1998年。当时是两个动机:第一,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教育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人到了老年一切都看透了,都很绝望了,唯一不敢绝望的是孩子,如果对孩子也绝望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还做什么。我要反抗绝望。
第二,大学教师到中学去,这是五四的传统,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都当过中学教师。
南方周末:那现在过去14年了,情况如何?
钱理群:从一个角度说,比我当初介入的时候要差。但是从另一方面又看到希望,我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一批中小学教师,我们发现彼此,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希望。
南方周末:14年都过来了,为什么最后还是要告别教育?
钱理群:2004年、2005年我亲自到中学去教书,得出一个结论,在现代的中国中学教育里面,应试教育之外的任何教育都很难进入校园,我现在再补充一句,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又变成一个就业教育,与就业无关的教育也很难进入大学校园。
因此我感觉到,我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没什么事可做。在这种体制下做什么呢?因此就需要在教育之外言教育,所以要告别教育界,原因是觉得要做更根本性的思考。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就教育而谈教育了,必须超越教育而谈教育问题。高仁山强调教育制度的改变和建设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的历史变化是次要的。第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设,必须以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依托。
南方周末:您是不是过于绝望了?
钱理群:我认为当下中国,中国的理想主义者,特别需要孔夫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其实也是鲁迅的反抗绝望的精神。
同时,我们要自救、互助,好人要联合起来了,好人联合起来什么意思呢?好人联合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我最喜欢用的词就是相濡以沫,越是艰难时刻越是需要相濡以沫。我相信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大家不要只看着自己,我们这个小圈子自己在努力,其实中国很多人都在努力,只不过我们彼此不知道罢了。你要相信,默默和你一起做的有很多人,而且各人用各人不同的方式。
理想主义必然是丰富的痛苦
南方周末: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困难重重?
钱理群:现在的改革不是观念的问题了,变成利益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讲人文比我还彻底,但是他做的时候按照他的利益去做。教育形成了一个利益的链条,而这个链条非常大,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和它有关的课本甚至家长。
现在怎么可能把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因为把应试教育去了以后,多少人饭碗就没有了,多少人利益没有了,他要跟你拼命的。当年我介入,为什么有些人死命要把我赶走,很简单,我触犯他的利益,他不是观点跟我有差别,触犯他利益他就把你赶走。
我是1998年介入教育改革的,我发现教育改革呼声最高的几年,恰好也是最糟糕的几年。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是以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为动力的,这样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扩大他的既得利益来进一步剥夺我们受教育的权利。
南方周末:在这种情形下,您如何看待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钱理群:教育本身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我们的教育理想,实际上是一个彼岸的理想,此岸的教育只能逐渐去趋近于我们的教育理想,不可能完全达到我们的教育理想,它具有乌托邦性质。
但是它有没有价值呢?有,它像北斗星一样,可以反观现在,对现实看得更清楚,成为现实批判的一种资源、一种力量。
我们的力量只能趋近我们的理想,而不能完全实现我们的理想,这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决定了所有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命运必然是永远孤独的,孤独是你的宿命。但这是丰富的痛苦,我的心态感觉就是我很痛苦、我很孤独,但是我从来不空虚,我是充实的。
南方周末:您提到现在的教育环境可以小有可为。请问怎样才能"小有可为"?
钱理群:第一,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也就是我们从每一堂课开始,从每一个教育行为开始,从每一节教育细节开始变革,改变我自己的课堂,和我们一群朋友之间的教育存在。
当整个社会在追求享乐的时候,我自己和我们这个小群体,尝试过一种有社会承担的、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这里尝试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是什么意思呢?在现有框架上加一些东西,不直接和现有框架对抗,形成了第二教育。第二教育的特点和第一教育的关系是本质上对抗的,但是不采取对抗的一种方式,不挑战。
第二,牢牢把握了当下不虚构美好的未来,不寄希望一劳永逸的彻底的教育改革,而采取一种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不是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是为了美好的今天,从当下做起,当下收效,当下获得快乐,获得一种意义,而不是渺茫的、幻想的。
第三,从下面开始,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起点在权力之外的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我们之间,眼光向下,立足于自身。而且面对的永远是一些具体的个人,面对的永远是具体的学生,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它是一个草根运动,也可以说是自愿者,立足于自身,力量就在你自己,把握你自己的命运。
第四,更注重行动,不仅是理想主义者,更是清醒的、理性的、低调的行动主义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做或者可以做的事情。就像许丽芬说的,我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且要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做,就有一群人做,就有更多人做,它是有辐射效应的。
我们要有自信,我们所做这些事情是符合人性的,是符合教育本质的。因此你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你做好了,有效果了,它是有说服力的,它会吸引一些人的,所以你绝不孤单。我刚才说,前提不可能有大的变化,但在有限空间内是可以做到的,事实上现在成功的案例都是这样。
所以,我要提倡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从我们自己做起的,从我们身边做起的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而且是来自底层、下面的。
理想主义者要学会毒蛇般的纠缠
南方周末:在基础教育这个命题里,您努力了14年,自称"屡战屡挫,屡挫屡战"。这是怎么撑过来的?
钱理群:鲁迅讲过一个"青皮"的故事,青皮就是天津的流氓。你带行李下火车的时候,就会碰到青皮,他给你运行李,要两块钱;你说路程很近,他要两块;你说不用他提那么多,他还要两块;你说不用他提了,他还是要两块。
认准一个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个流氓精神值得学习,这就是韧性。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长期奋斗的思想。鲁迅说过,一代不行两代、三代,从个体生命来说一代、两代、三代太可怕了,但是从民族来算,不算什么。
第二,要慢而不息,这个慢包含两个含义:一个含义,中国太困难了,鲁迅说一个桌子搬到这来都要流血,必须慢,只能慢。另一个就是教育的本质是慢、潜移默化。但是不能停息,要慢而不息。鲁迅说得非常有意思,我认准一个目标,有几种做法,一个是不吃、不喝、不睡去干,精神可嘉,持续不了,顶多一个月。但是一边做,一边该谈恋爱照样谈恋爱,该读书读书,该玩的玩,这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什么意思呢?把你的奋斗变成日常生活,不是特殊情况下,一种非常手段,非常时期去做一个事情,那是很短的可以做,变成日常生活,就是刚才讲的,日常生活化。
第三,我在很多场合都讲我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只打不玩,精神可嘉做不到;一个是只玩不打,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要尊重别人这种选择,但是我们这些人可能就不能只玩不打了;第三种边玩边打,一边在奋斗,但同时该玩就玩,该怎么就怎么,变成一种生活了,这就能持续下去。
坦白说我自己就这么做的,我每年看准一两篇很狠的文章发出去,有人欢喜、有人怕、有人骂,因为我从来不看别人反应,骂我也听不见。我该旅游就去旅游,等我休息完了,再发几篇,日子过得很痛快。
我最喜欢鲁迅两个字,"纠缠"。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介入就是毒蛇般的纠缠,你不是不喜欢我嘛,要赶我嘛,我不走,我在这待着,因为我待着就让你不舒服,这个世界不能让你那么顺利,总要有这么一些人。我的存在就是让你不舒服,我的任务就是让你不舒服,我活着的价值就是让你不舒服,纠缠不休,纠缠不止,我们知道打不过你,但是我就跟你纠缠。很多青年让我题词,我就题边打边玩,纠缠不止。
南方周末:在介入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您做过思想者也做过实践者,思想者要理想化,实践者要学会妥协,两者怎么协调?
钱理群:智慧非常重要。思想者和实践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思想者讲彻底、超前,实践者要讲现实条件和妥协。完全不妥协、不懂得妥协、不知道怎么妥协是不行的,当然妥协要有一个度。
我们在座的老师遇到的五大问题:第一,行政部门压着,但是行政部门也不是铁板,做事情时紧时松,当他松的时候你就拼命挤进去把它扩大。
第二,家长。现在总体的家长情况非常糟糕,但是现在你要注意,现在家长开始发生变化了,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一些有人文要求的,本身就有人文素养的家长,很多人送孩子到外国受教育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来,这些家长和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家长现在是阻力,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动力。
还有学生,当然我觉得学生变成反对我们的人是最痛苦的,学生本来是可塑性的,看你怎么引导,我一贯认为我们严重低估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要引导得当孩子能够成为你的主力、推动力,我相信夏昆老师从学生那里得到自己一个动力,他做到了我们也可以做到。
第四个同行,也要看到他是复杂的,今天夏昆老师没来得及讲,昨天就告诉我了,他那种教学方法在学校被看成是异端,但最近变了,老师主动要求他提供电影材料,因为你做得好,你成功了,他也可能向你学习。不管他动机如何,同行都不是敌人,即使现在反对你的同行,也不是绝对的敌人,也是有空间的。
第五个,社会环境更是有空间的,我们的环境正在变化,我们得看到这点。而且我认为经过我们的努力,这种可能性是大的,它的总体趋势要变大的,就看你能不能利用这样一些机会,也就是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在现行体制下寻找发展的空间。
网络编辑: 刘之耘 责任编辑: 曹筠武
-------------------
最牛高考零分作文出炉:上还是不上大学
来源:�子�件
木沙 的图片
今日,网络上首次曝出今年高考的零分作文,据称作者是安徽的考生江小鱼。作文的具体要求及网曝的零分作文内容如下: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1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 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时间在流逝――上还是不上大学?
当我从小学的少先,到中学的共青,再到今天走上考场,变成共产,我很仿徨。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今的大学,是上?还是不上?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劝我们: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上了大学户口就回不去,那就杯具了。留在城里,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这"三高"岂是一般农 村家庭能够承担?我不怪这位人大代表的歧视性语言,因为我爸不是李刚,我也没有"五道杠",我必须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家只有4亩地,小麦和水稻亩产一千斤(不干旱的话),一斤水稻或麦子0。98元(前几年五毛左右),一年两季毛收入8000元,扣除农药化肥等成本,一亩地能赚400元,一年纯收入3200元。我还知道,我们伟大的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每年超8%增长,外汇储备超万亿,全民沐浴在幸福的春天里,享受比太阳更光辉的公平和正义……我家是落后分子,我很愧对国家,给国家丢脸了,就因为,即使我今年考上了清华,我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CPI高涨的消费。所以不是农村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而是拿什么去上大学?不是我爱不爱国,而是国家拿什么让我来爱?也不是我上不上大学,而是大学拿什么让我来上? 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北大的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40岁挣不到4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也不认你这个学生;云南的教授对学生 说:我开的是宝马,手机号码7个8,你们那些破手机扔了吧;同样是今天,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激情杀人犯药家鑫,毫无人性的八刀,让自己很不光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谨代表南科大的45名同学,问问教育部,钱学森也问过,现在的大学怎么了?现在为何没有学术大师了?我还能在大学学到什么?朱清时校长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知道,能考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我梦到了清华大学那庄严的大门,气派的"真维斯"楼,以及里面"光溜溜的屁股"。有钱人摸摸这个看上去还比较光滑紧翘性感的屁股,说:好,开个价吧。我真的很郁闷,刚刚被故宫"撼"翻,这次又被清华雷倒,既然有了"真维斯"楼,那等我进清华,是不是要在"杜蕾斯"楼、"苍井空"楼、"花花公子"楼……里面上完我的大学?!当学 术和道德都沦为向钱看的时候,龙的传人还是龙吗?那是龙虾,有钱人的美味,我这穷N代,能消费的起吗?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我在参加这场高考前,遇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师兄,我虚心的请教:请问能告诉我你上大学的感受吗?他茫然的拍拍我的肩膀:小师弟,当4年的欢乐与激情过后,大学提起裤子,冷冷的对我说:你可以走了,把青春和金钱留下。我才发现,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受……我内牛满面,激动的握着他 的手:大师兄,你是好人哪,谢谢你提醒我,让我做好了被奸的心理准备。我终于明白了,不管我上,或不上,大学都躺在那里,不伦不类。不管我喜欢,或不喜欢,高考必须要参加,不增不减。默然,无奈。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看着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一代,看着弹钢琴激情八刀的男一代,我彻底茫然了,我仰望星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今的大学,精神倒了,向金钱磕头了,拜金了,这样的奴才嘴脸,我怎能相信教育出来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挺直脊梁顶天立地的学生?"让奴才教育你的孩子,进去的是人才,出来的只能是奴隶!"时间在流逝,内心很纠结。
在这操蛋的年代,看着这操蛋的时间在流逝,我还在苦苦的思考:上,还是不上,这个操蛋的大学?……铛铛铛,交卷了!我一脸稚气的问监考老师:我还没考虑好呢,能不能再给点时间呀。得到的回答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这么长时间干嘛去了?没写完,0分!……
其实我想对老师说:上还是不上大学,纠结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十三亿中国人,只是我说了而已。我和他们都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高考以及教育制度,一定不会让大家再纠结的。时间而已。
---------------------
18-130129HL 研究生争当环卫工 有编制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大公报2013-01-28 10:45 来源:光明日报 �源:�子�件
[导读]研究生为什么要争当环卫工?一位落选的研究生坦承「就是冲着编制来的」。他说,有没有编制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差距很大,有了编制,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1月23日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了一场大雪。24日早上,气温降到零下28℃。在哈尔滨民生路口,记者见到了带着厚厚口罩,正在低头清雪的小李。硕士毕业的小李,2012年10月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哈尔滨拥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那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457个环卫工勤岗位,一共引来了11539个报名者。进入最终竞争的7186人中,约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还有29名硕士生,一个参与竞争的研究生声称「死也要死在体制内」。
「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研究生环卫工:编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保障
一位落选的研究生坦承「就是冲着编制来的」。他说,有没有编制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差距很大,编制不仅意味着身份,还能带来户口、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的优待,在职称评审和个人发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有了编制,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用人单位:环卫队伍需要技能化专业化
「体制内」成为高校毕业生首选
公务员、事业编制等「体制内」职业,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记者采访时发现,「编制诱惑」几乎无处不在。「我做环卫工人快20年了,是我们作业队里唯一的在编员工,这是让我唯一欣慰的地方。我一直忘不了一个60多岁的临时工,扫了几十年地,扫不动了,又回农村继续种地去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卫工人如此感叹。
---------------------
永远醒着,但不要害怕痛苦。意识到了痛苦,才有可能奋力挣扎;在痛苦中挣扎,就有生的希望。
32-130129JS 江苏委员说 别让教育充满谎言 文汇报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周永峰 江苏报道)江苏政协委员、常州中学校长张耀奇前天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中要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培养本真的孩子,「让教育归位,别让教育充满谎言。」
张校长说,高中教育应呈多样性,不能围绕高考一条路走到黑。他始终认为,教育改革要使教育归位与复位,让孩子本真,「存诚能贱」。而当下,教育充满谎言,让孩子失望透顶。
他举例说,一次考察一所学校,去问孩子晚上几点休息,孩子说,9:30;老师也这样说;在一旁的校长也不住地点头。但在一份「家长会」记录中,班主任又动员家长监督好孩子,争取「勤奋学习到午夜」。
当教育充满谎言,孩子会怎么看,怎么想?「请记住,有什么的教育,就什么样的学生!」他如是说。
--
国内的网易163邮箱 126邮箱 搜狐邮箱 新浪邮箱 QQ邮箱 263邮箱 新浪cn邮箱 都用屏蔽,过滤敏感词,且它的容量很小,常常造成退信。建议您使用:gmail Hotmail邮箱。够您享用一辈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