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你的夫兄吕加平说真话――致国务院参事张抗抗
茉莉
现年71岁的高干子弟吕加平在湖南邵阳生活了四十几个年头,算得上我的半个老乡。吕加平在邵阳的生活,可以说是年轻时坐牢,年老时又坐牢。文革期间,吕加平曾因反对林彪被判死刑,其妻于均艺受连累被判无期徒刑。2011年5月13日,吕加平被北京第一中级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两个月后,他被从北京转到湖南省邵阳市监狱服刑。
最近获知吕加平在邵阳市监狱服刑时心脏病复发,我便想,难道他要坐牢坐到八十岁才能出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为清贫、体弱而无助的吕加平说话呢?我这半个老乡在心里为他担忧,但身在海外人微言轻,想来想去,只有吕加平的弟媳、现任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张抗抗可以援手。作为亲属和中国政府的高级参事,张抗抗有双重的责任和义务,为遭受诬陷而罹罪的吕加平呼吁。在笔者看来,吕加平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不仅毫无根据,还彰显北京第一中级法院严重违宪违法。
现在邵阳市监狱服刑的自由撰稿人吕加平◎ 为什么张抗抗应为吕加平呼吁?
八十年代中期,邵阳市歌剧团的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吕加平。听朋友说,吕加平和他的妻子于均艺属于"奇人"之类。他们从北京下放到邵阳,从当农民起就开始搜集资料研究二战历史。在邵阳市剧团工作期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做模型,模拟二战之战事,写出了一批有关论文。
我到吕加平家探访时,他们住在邵阳东风路街上,夫妇俩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年。吕加平身材高大,很有点军人气质。他的妻子于均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长相端庄优雅。他们家里有点乱糟糟,吕加平从柜子里拿出一叠关于二战的论文复印件送给我。
那一天吕加平也和我谈到他的家庭。共产党高干家庭大都有一些难为人言的故事,吕加平告诉我,他的父亲曾任江苏省卫生厅长、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因为母亲的缘故,吕加平从年轻时起就反抗父亲,成了家庭的叛逆。而他的同胞弟弟吕嘉民却选择顺从父亲,兄弟俩因此长期不和。吕嘉民后来娶了著名小说家张抗抗做第三任妻子。
今天,作家张抗抗已是集众多官职于一身的人物,其职位有: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到2009年,张抗抗又由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聘书,获得一个新的高级头衔――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据官方报道,温家宝总理热情鼓励张抗抗等参事"讲真话" ,这些参事们的建议"可直达领导案头"。张抗抗参事的话说得很精彩:"一个能够造福于民的政府,必定是一个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政府;一个受到民众真心拥戴的政府,也必定是一个能够容忍并接受逆耳之言的政府,其中包括批评性的意见。"
我因此为张抗抗的夫兄吕加平感到庆幸,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张抗抗参事都有责任为吕加平申诉冤案。她有能力把有关材料送到温总理的案头,以解救苦难中的夫兄。在这里,我愿意就此案给张抗抗提供一些法律意见,供她参考。
现任国务院参事张抗抗◎ 判决书的违宪与荒谬之处
张抗抗参事首先应该告诉温家宝总理的是,吕加平被判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实际上就是过去的"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的翻版,完全是以言治罪,是以残酷的刑法来惩罚持不同观点的人。
在北京第一中级法院的判决书上,吕加平的罪状主要是三篇文章:《共产党一党执政体制的由来》、《二十多年来中共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核心地位存在吗?》、《"特别动议方式"是中国具体实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利器》。判决书称这些都是"煽动性的文章",以信件、电子邮件和网站个人主页方式传播,因此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如果张抗抗所在的国务院参事室有法律顾问的话,可以请他们分析一下:什么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按照中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在上述几篇文章中,吕加平只是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表达他的政治思想。
指控吕加平的文章"煽动",是非常荒谬的。郭罗基教授曾在《何谓"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一文中指出,"煽动"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素:煽动者不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向别人发出行为的信息,不是谈论一般的看法,而是讲出具体的做法,推动别人进入行动;煽动者必须面对具体的被煽动的对象;被煽动者的行动才能证明煽动的结果;被煽动者的行动构成犯罪才能证明煽动者为有罪。
而吕加平的文章讲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大实话。例如判决书中引用的几句:"腐败势头不能制止,腐败局势继续恶化的主要症结,就是现行政治体制、机制、制度。""现行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执政,但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党主导、决定一切,凌驾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通过的法律、现行法制和法规之上。……"这些大实话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表述,其中没有半点"煽动"他人的行为。
同时,给吕加平加上"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也是违背中国宪法的。吕加平上述文章中的言论,只是批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是针对"国家政权"(中国宪法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视为国家政权体系)。这样看来,北京中级法院在判决吕加平时搞"以党代国",是很严重的违宪行为。
◎ 证人证言实行"讳名制"
如果张抗抗女士仔细阅读北京法院的这个判决书,就会发现,其中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在证人证言部分,法院多次指控吕加平诬蔑"某某某"。该案不是隐私案件,并不需要为"受害人"隐去名字。这就是说,吕加平所诬蔑的是匿名的对象。这样的案件居然可以立案成立,大概是法律史上的奇迹。
判决书涉及"某某某"的地方不少,例如,"某某某两奸两假","某某某假中共地下党员问题的最新证据","某某某夺权保权的成功法宝","吕加平关于某某某与美暗盘交易","某某某'为人民服务'的'三个代表'思想与'一党多派'体制",……。
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证人证言,涉及到三个法律问题:第一,吕加平的文章都曾在国内外网络上公开,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某某某"的人就是江泽民和邓小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院,还采用旧时代形成的皇上"讳名制",这就显示了当今政权的本质。判决书连"某某某"的名字都说不出来,只能说明其证人证言缺乏可靠性。
第二,证人证言与判词不符。判决书出具的证据,都是指吕加平诬蔑"某某某",其对象都是个人,那么,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就缺乏证人证言。第三,这个判决书的要害在于,吕加平批评了中共领导人江泽民,法院为维护江泽民而违法判处吕加平。这样,法院就沦为某个私人的工具,其判决毫无独立公正可言。
综上所述,对吕加平的判决是毫无道理的,是违反当今中国的法律的。但吕案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涉及到中共最高领导人的历史和私生活。纵观吕加平在网上的言论,他似乎属于激进左派,出于基本良知他要求"平反六四",但他同时反美反台独,有着非常强烈的国家情结和军人情结。中国左派大本营"乌有之乡"虽然刊登吕加平的文章,却不肯仗义为这位无辜入狱的同仁说话,我们因此只能寄望于吕加平的弟媳张抗抗。
曾经用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张抗抗,如今在冠盖满京华的中国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位置。她响应胡锦涛的号召,表态说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今中国,只要对人权迫害的恶劣事件视而不见,保持沉默,文人和知识分子就可以名利双收。但愿张抗抗还能履行她荣任国务院参事时的诺言,对中国政府"说真话"。---------------------------------原载香港《争鸣》杂志2012年三月号苏珊・桑塔格为什么不再去中国?
茉莉
中国正在兴起一股"苏珊・桑塔格热"。这位被布罗茨基视为是"大西洋两侧最具智慧"的人物,在前不久去世之后,更为世人所怀念与欣赏。虽然不赞同桑塔格的一些政治观点,但笔者对这位博学多才的作家、充满个性的"好战的唯美主义者"、高挑身材头发黑白相间而又举止激烈的女性,有一种爱之入骨的感觉。
然而,一些中国新左派文人对桑塔格的大力推崇,却是有点时空错位、一厢情愿的味道。桑塔格在西方一直被视为左派知识分子,是以反美反战著称的,这一点似乎很得中国新左派的赞赏。但是,此左派不是彼左派,在自由精神熏陶下,总是批评自己祖国的美国左派桑塔格,骨子里,和中国新左派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本质区别,从桑塔格不愿再去中国访问这一点,就可见出一斑。
按照桑塔格自己的说法,她与中国有"特殊的联系",因为她的父母在那儿住过。 桑塔格的父亲是纽约的一位犹太商人,三十年代时曾经在中国经营裘皮生意。桑塔格的父母在她出生前几个月回了美国,桑塔格出生后他们又回到了中国,她的父亲甚至是在中国去世的。
在接受中国作家贝岭采访时,桑塔格说:"即使没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经历,我也会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一切。一个对世界感兴趣的人怎么能对中国不感兴趣呢? "
出于对中国的兴趣,桑塔格在七十年代里,曾经两次去中国访问。那时,她是一个自由不羁的前卫青年艺术家,激烈地反对越战、支持古巴革命,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向往。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的中国之行被视为"政治朝圣"。
结果,她发现自己受骗了。2000年7月,桑塔格在伦敦接受Evans Chan的采访,在谈到"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这个题目时,回忆了她当年的中国之行。
"我记得,1973年1月我去中国旅行,正是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和指派给我的一个女翻译关系很友好。……她是一个可爱而又惊恐的中年女性,在文革中失去了丈夫。我问她住在哪里,她说她住在朋友家。"
这位目光异常敏锐的美国女人,坚持要看看这位中国女翻译的住所,结果真相清楚了,原来这位女翻译就住在宾馆的一个地下室,一间小得像壁橱一样的房间。在成为好朋友之后,两位异国女性有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
"有一天,这位女翻译暗示我她住的房间安装了窃听器,然后邀请我外出散步。她用柔软的英语非常迟缓地问我:'你是否……看过……一本书……叫做-- 19……'当我听到'19'这个词时,胸口顿时感到疼痛。我知道她将要说什么。'--84。' '1984,'我重复了一遍,心里更为烦乱。'是的。'她微笑着说,'中国就像那样。'"
凡是了解《1984》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人,都会知道,为什么年轻而狂热的左派桑塔格在听到这个书名时,胸口会突然疼痛起来。《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虚拟的一个故事,它描写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中人们的悲惨命运。
与这位不知名的中国女翻译的邂逅,是桑塔格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真相的一个开始,也是她后来激烈谴责共产主义的一个原因。已故的桑塔格有一本来不及完成的书,题目叫《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其中就谈到对西方旅行者前去社会主义国家易受欺骗的问题。她认为,共产党政府一度吸取了非常好的理想主义资源,例如三十年代的欧洲,一些优秀的人们被吸引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去,但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后来会发生什么。
从中国之行中清醒过来,桑塔格不再对社会主义抱有天真浪漫幻想,她在反对西方民主国家领导人的同时,更提高了反对极权主义的声调,并经常谴责共产主义钳制知识分子。1982年,在抗议波兰镇压团结工会时,桑塔格发表了一个激怒西方左派战友的惊人论断:"共产主义是带着人道面具的法西斯主义。"
自此,西方左派和右派一样被她惹恼。她毫不留情的批评西方左派,指责左派拒绝认真对待斯大林恐怖下的流亡者、异议人士和被谋杀的牺牲者,也批评前苏联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在内的知识分子随大流。在前南斯拉夫内战中,她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人缺乏道德承担。
2002 年8月,中国诗人贝岭入狱,桑塔格为之奔走呼号,从北京狱中将贝岭营救出来。当时,桑塔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向中国传送思想的罪行》,鲜明地表达其人道立场。她说:"如果对贝岭沉默,对他而言只剩下恐怖--也包括对其他中国人(两天前他在北京的兄弟也被捕了),那就意味着给中国政府开绿灯:它可以肆无忌惮地这么干;而且,它可以扩大它的迫害范围,恐吓独立思考的人。如果大家都沉默,给中国政府的信息就难以更清楚。"
这也是桑塔格不再去中国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还有那么多因言论和写作入狱的知识分子,桑塔格无能一一援救,因此,在贝岭的采访中,她诚恳地说:"我当然希望再次去中国,但是,只是在我觉得中国之行对我自己,从精神上或人生上,或对其他的人有利的情况下才去,否则我是不会去的。我不想仅作为一个旅游者去中国,那对我来说是不道德的。"
凡事要问一个是否"道德"的问题,这是自称为"执着的道德家"的美国左派桑塔格,和那些对大批政治犯入狱状况视而不见的中国新左派之间的根本分歧。从桑塔格几十年的人生之路来看,她并非要坚持"左"或者"右"的政治立场,而是要坚守关注弱者的人文主义立场。她不媚俗,不讨好,毫不客气地对一切权力――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权力――进行审视和批判。当大多数知识分子遁入道德虚无主义之境时,她回归启蒙主义的理想。
被人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对于离经叛道的桑塔格,是极不愿意接受的严肃荣誉。不管她自己是否愿意,已经离世的她,将在作为一个作家和思想者长存的同时,也将作为这个时代濒临绝迹的的知识分子道德家,长存于我们心中。
2005年1月 瑞典茉莉―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2354541040
Thursday, March 1, 2012
【权利:4120】 小文两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