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是阿喀琉斯,出来是甘地
――寄望中国诺奖
初识晓波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在《北京日报》做记者,主持周末版《文化现象透析》专栏的撰写。那是中共建政后言论环境最好的时期。某日,我得到通知,在北京师大将有一场辩论会,一个文学博士生挑战文学大匠李泽厚。博士生刘晓波以挑战权威的斗士形象,进入公众视野。初次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形象质朴,充满活力与朝气,有些口吃,但不妨碍他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睹晓波风采是在89年4月的天安门广场,此刻因挑战李大匠而成名的刘博士,俨然已是青年导师,风尘仆仆,站在高处,向青年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此时他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唾星横飞,激情四射。刘导师从文坛斗士成功转型为政治斗士。
第三次见到刘斗士是他因"双十宣言"被劳教获释之时。在他家附近的一个茶馆里,依然有些口吃的刘斗士,依然流畅地表达他的理念和诉求,并激愤地阐述他对某些"民运人士"不当行为的指摘。
令我钦佩的是,他乍出藩篱,激情依旧,斗志不减当年,有此斗士,真乃中国民主之幸。囚狱之后的刘斗士,还是有点变化,那就是他在政治上的成熟,成熟的刘斗士既胜张荫梧,再挫朱怀冰,有了政治策略也有了政治手腕。面对中共体制,博学多识,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刘博士,犹如战场上的阿喀琉斯,完全不需友军协同作战,甚至不屑于作统帅,他仅凭自己的小团队,甚至是个人,就足以陷敌阵,斩敌酋。他就是战神,是斗士,他就是阿喀琉斯。
互联网成就了08宪章,使得它影响如此之巨。但是,"无敌"论一出,舆论哗然,斗士变牧师,阿喀琉斯变甘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冲入敌阵的阿喀琉斯手里拿的不是盾牌和短剑,而是圣经和大爱理念,敌方见之,弃戈于地,望之披靡。不,这不是阿喀琉斯,这是严新,是张宏堡,是弄神做法的公孙胜。
身陷囹圄,高唱无敌,这以身饲虎的大爱,感动了西方世界,本土中国人首次得到西方送来的诺奖。如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我们多么渴望,诺奖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一个有大爱,有个人魅力和族群凝聚力的甘地。
中国从来不缺阿喀琉斯式的斗士,挑战学术权威如李希凡,挑战法西斯理论权威如遇罗克,挑战领袖权威如张志新,挑战最高执政权威如魏京生,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但是,中国缺甘地。
刘斗士到监狱的熔炉里去熔炼了,那是炼狱,也可能是涅磐的天火。我真的期待,进去的是阿喀琉斯,出来的是甘地。
侯杰
2012年3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