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Thu, 21 Jul 2011 16:37:32 +0800
Subject: 【权利:3902】 Fwd: 关于向"揭黑记者"王克勤表达支持的联署
From: changkun2010@gmail.com
To: chinarights@googlegroups.com; chinaaidsgroup@googlegroups.com; China_HIV_AIDS_CBO_Network@googlegroups.com; aidswalkchina@googlegroups.com
我们请求您签署联名信来展示我们支持的力量,请发送"姓名+职业+所在地"电子邮件zhichiwangkeqin@gmail.com到或短信到13349108944
――我们绝不能亏待那些为艾滋病运动付出艰辛努力的人!
2011年7月20日
王克勤是谁?
2005年三次冒生命危险深入邢台及其附近县城调查,并撰写《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让世人震惊地知道了除河南以外另一个被忽视的艾滋病重灾区,展现了众多村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凄惨遭遇;
2010年8月,河南青年输血感染艾滋受害者田喜因维权被当地政府构陷入狱,田喜父亲来京求助,王克勤记者将田喜的遭遇详细地发表在自己的多个博客上,并撰文《我的朋友艾滋病人田喜被刑事拘留》;
2010年11月,大记者王克勤成为《青年与艾滋病》杂志义务撰稿人,并在创刊号上撰写《对中国现行艾滋病感染者受教育权法律政策的研究与思考》,就艾滋病感染者受教育权的制度性歧视,以及这些制度在实施层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思考;
这仅仅是大记者王克勤对中国艾滋病运动和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此外,他还是山西毒疫苗案、矿工矽肺病案等事件的揭露者;大爱清尘基金的发起人;
大记者王克勤是《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首席记者,作为首席记者、部门主任、报社仅有的两三位正高级职称之一,月薪要比年轻同行高些,但全部加起来,一个月也一般不超过3000元,况且近47岁他没有买过房子,唯一的一处房产也被收走作为"集体宿舍",在国内最知名记者中恐怕是最清贫的。
令人惊诧地是,2011年7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被解散,关注公共卫生灾难和受害人权益的王克勤记者面临被解职下岗。
作为中国艾滋病运动中的一员,作为中国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中的一员,作为受艾滋病毒/艾滋病影响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英勇无畏的王克勤曾经的努力,深入危险境地的调查,争分夺秒的营救艾滋病积极分子,兢兢业业的研究与思考!
我们应该表达出来对于大记者王克勤的支持!我们绝不能亏待那些为中国艾滋病运动付出艰辛努力的人!
我们请求您认识、宣传王克勤,可以是在互联网(网页、博客、微博、邮件组),可以在现实开展座谈、讲座、分享;
我们请求您签署联名信来展示我们支持的力量,请发送"姓名+职业+所在地"电子邮件zhichiwangkeqin@gmail.com到或短信到13349108944;
联署人(持续征集中):
常坤 艾滋病积极分子 北京
陆风 艾滋病工作者 福建
祝坤 艾滋病工作者 河南
文刀 艾滋病积极分子 陕西
李也 私营业主 河北沧州
朱大夫 乡村医生 山东
东儿 财务 四川攀枝花
朱龙伟 艾滋病工作者 河南
赵明辉 艾滋病积极分子 河南
李喜阁 艾滋病积极分子 河南
刘巍 律师 北京
大龙 公益人士 河北
附:展江:王克勤的清贫、命运与价值
发布时间:2011-07-19 11:04 作者:展江
今天(2011年7月18日)上午10点49分,作家钱钢先生在新浪发出微博"惊悉王克勤领导的《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今天上午被'连锅端',严重关注!"到下午16:49,已有转发近3000条,评论1200多条,微博舆情几乎是一边倒地声援王克勤和他的团队的。这恐怕是令下令者始料不及的。
事实上,我很怀疑做出此项决定的报社主管是不是21世纪的人,尤其是媒体人。当然,有网民搜索发现,《中国经济时报》韩社长一年前才进入该报,此前是出版人,当过以出版中小学教辅读物有名气的龙门书局的总经理。去年5月自发展出版社社长任上与原《中国经济时报》社长兼总编包月阳对调岗位的。不管怎么说,韩社长"组织上"算是媒体人了,尽管"思想上"可能还不是。
我在15点03分微博发帖:"《中国经济时报》社长韩立军出名了,他靠打压王克勤这位国际上知名、高层容忍的调查记者和他的优秀而清贫的团队扬名,其方式方法是一大创新,否则谁知道他韩立军呢?不过后来的事态发展就不在他掌握之中了。"
微博上立即有人跟帖,一个帖子说,"没有一个蠢猪会靠扼杀一个'意见领袖'出名,那样只会自讨没趣。"我当然不敢怀疑韩社长的智商,但是依然认为,韩社长这样做是有他的逻辑的。此前我还发帖:一些单位盛行逆向淘汰,而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些人的日子要好过得多。我估计不谙网事的韩社长会后悔的;他们隔世了,以为自己可以为了私利为所欲为,到头来要还债的。
我在微博中坚持认为:"王克勤团队被解散不是高层的意思,应该是报社中不学无术的总编以外的一二号人物的意思,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形势,一意孤行。""应该是内因。高层有关方面对王克勤这几年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做的工作是肯定的,至少是没有指出问题的。王克勤来北京十年,从《北京出租车业黑幕调查》开始,从来没有遭遇过诽谤官司,也没有一个调查最终被认定为假报道和失实报道。"
此后有一些媒体采访我,问我调查性报道的生态和"处境"如何。我回答:不要用"处境"这种悲情的词汇。因此我不赞成对此事的过度解读,即认为舆论监督、特别是调查性报道的大环境恶化了,报社以外有人要拔掉王克勤这样的钉子。事实应该不是如此,君不见,近期以来不仅是财经类媒体和市场取向媒体,即便是央视,瘦肉精、达芬奇等调查性报道也是风生水起吗?
不久前一位知名艺术家到王克勤的报社去拜访他,并说要加入他的调查团队。王克勤笑而答曰:"月薪一千七,你干不干?"当然,王克勤作为首席记者、部门主任、报社仅有的两三位正高级职称之一,月薪要比年轻同行高些,但全部加起来,一个月也一般不超过3000元,况且近47岁他没有买过房子,在国内最知名记者中恐怕是最清贫的。
三个月前我在广州与一位杂志社长讲到当下调查性报道的前景看好,提及王克勤每月收入2700元,这位老媒体人连说:"什么什么?你说什么?一个月两千七?"我平静地说"是的",但我也知道很少有人相信或愿意相信这是事实。
我相信,不是工具理性,而是价值理性,支撑王克勤走到今天,尽管我知道时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一再劝说王克勤要把个人财务理得好一点,让自己和家人不至于那么拮据。因此当今天有微博友说,做记者是一条险路时,我以这样的帖子回应:"下辈子还要做新闻人,因为王克勤他们既让中国社会更加透明,又改变了国人价值观,相当程度上把歌颂型文化改变成了批判性文化。"因此,我很怀疑王克勤的变故很可能给他带来改善待遇和生活的契机,尽管早就应该这样了。果如是,还得谢谢韩社长的成全。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
--
★★《权利》电子邮件网络非常鼓励具有行动力的文章供大家分享和引起支持!
1,所有帖子没有注明"不可转载"的,一律可以转载;转发本邮件成员文章,请注明:转自《权利》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Rights
2,《权利》公共发言,请发电子邮件到 ChinaRights@googlegroups.com
3,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ChinaRights-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4,群发邮件,慎重发言,文明用语,切忌只言片语不明不确!
5,备份查询:http://chinarights2.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