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特稿2005年5月6日】在人们视野里,五四运动有广义、狭义之分,研究者往往注重其广义方面,探讨逐渐深入之际,其复杂性令人关注,同时也看到,它的狭义方面,在现实中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为对其广义方面的否定。
五四运动,作为20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为口号,在当时多种文化争鸣的社会环境里,在一批对传统 旧学有相当造诣而又积极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影响下,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然而,五四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直接针对着巴黎和会中山东问题的 解决方案,又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性质。同时,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学说,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五四抗议的激烈行动对这一激进派别是很 大的推动,则五四运动之后不久组建的中国共产党,就有充分的理由宣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进而,在理论上,工人阶级(通过中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成 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显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与五四运动的狭义方面相联系,或者说,是将其狭义方面充分发展,而所谓“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 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就正好说明,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被中共引导到一条十分狭窄的轨道之内──因为中国共产党基本上不懂马克思恩格斯对 “不断革命”的否定,它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向去甚远,于是,山寨式“社会主义”与狭义五四精神交向辉映,“狭义五四”实际上成为“广义五四 ”的否定,爱国救亡乃至盲目排外被刻意突出,孔学被简单否定,民主、科学被束之高阁,越来越失去其实质意义。
突出的表现就是,“五四”被规定为“青年节”,直接与学生五四游行相联系,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之发展的继承关系被淡化,而五四时期思想、言论 及游行示威自由的社会环境,更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实,尖锐地对立起来。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与五四学生游行相联系,反过来也使五四本身变得颇为敏 感,未免尴尬
不过,有迹象表明,这样的否定本身,正在走向尽头,它在思想理论上沦为一种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说教,是在权力支撑而苟延残喘。
■反思的锋芒
较早出现的质疑,是批评“五四”运动的全盘反传统,进而,对知识分子的向左转,他们对激进革命的迷恋,对近代革命再度陷入类似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困 境,都有一些反思。然后,反质疑也逐渐出现。如余英时先生指出的,“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一方面固然受到前一时代学人所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源于西方的 社会政治思想的深刻而明显的刺激,但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解释”。人们看到,在五四运动激烈反传统的表象之下,它与传统文化的 联系仍然根深蒂固,只是到了中共的“社会主义”渗透进来,对广义五四运动的否定被推到极端,中国革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地被切断,或被歪曲。
更有意思的是,对广义的五四运动,出现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北京大学博士候选人杨丹荷最近在《开放》上撰文,认为“德先生”的背后是Individual Freedom,即个人自由,将其称为“福先生”,则“德先生”是用,“福先生”才是体,不迎接“福先生”,“德先生”就是个花架子,就是个门面──“没 有个人自由,不尊重个体人权,形式上的民主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强,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指出,五四的精神不是表面上的“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五四的精神本身是自由。自由是五四弘扬的最重要的精神。这个精神在现实社会弘扬的空间很小,导致人们眼中好像五四精神衰退了。
而金观涛也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五四答客问》,他认为,五四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启蒙运动,它提出重新审视一切价值,并且高扬两种重要的现代 价值:一是“科学”,一是“人权”──“民主的基础是人权”。他指出,科学与人权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中国全面引进并高扬现代普世价值,是从五四开 始的。不过,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发生了意识形态更替,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取代儒学,成为主导中国20世纪的两种新道德意识形态,同时,民族主义意识和情绪 高涨,则导致启蒙思潮大转向:1919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反思中国式共和主义的失败,另一方面在批判中国式共和主义时,把其中合理的东西丢掉了, 甚至回到传统一元论思维模式,形成了五四的另一面向。具体而言,其表现之一,即“民主”取代“共和”。
金观涛认为,共和与民主在现代政治中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共和强调制度建设,注重宪法和权力制衡,主张参政者的道德,有点精英主义的味道, 而民主则主要立足于大众参与和普选。两者共存于现代社会的宪政政治构架。但是,五四以后,中国人讲民主,就是讲大众参与,讲选票,往往忽略了共和主义注重 宪法、权力制衡等意义,甚至连代议制都否定了。
显然,反思的批判锋芒,已经触及狭义五四对广义五四的否定。
民初社会的中国式共和主义,有局限,有缺陷,是共和体制的初期实践,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取代儒学,儒学观念下的共和主义被抛 弃,新的共和主义却成长缓慢,在暴力革命中几经周折。好在三民主义中尚有民权主义,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终于放弃专制,共和民主再度复兴。而在大陆,共 产党在夺取政权之后,毛泽东即一意孤行,中断新民主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共和主义只残留于“共和国”国号之中,一党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选举徒具 形式而已,权力制衡为中国共产党坚决拒绝。
■“共和”之虚拟与现实
顺着金观涛的思路,可以看清楚中国共产党借“民主”取代“共和”之势而玩的一套花样。
不知从何时起,对中国以“共和国”相称,成为一种时髦,似乎共和体制已是今日中国大陆的政治现实。然而,从宪法体制及其运行、普选制,到言论、新 闻、出版及结社、示威等公民权利,基本上只具书面意义,在现实中若要认真追求,就有实际的政治危险,显然,共和政体在中国大陆,目前可以说是虚拟现实,并 非真实的现实。
推翻帝制,实行共和,中共无法公然对抗这一历史潮流,但实际上还把它的共产专制,弄得比君主立宪更为专制,亦即一个奇模怪样的共产专制“共和国 ”。它无视宪法,将共产党置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之上,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都在它的掌握之中,同时坚决拒绝军队国家化,公然将“人民军队”置于其一 党控制之下,进而,中共总书记实际上也不能不听命于军委主席。它表面上不排斥民主,却将一切超出其共产专制的民主发展,通通斥为“西式民主”,它的共产专 制,则冠冕堂皇地美其名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这种“中式民主”,仍延续等级授职制,选举只是形式,舆论监督、民意监督等等只是表面文章。于 是,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竭力拒绝“西式民主”,实际上是维持其共产专制之“共和”,阻止其成长为民主之“共和”。
五四以来“民主”取代“共和”的趋势,在反思民初年间共和主义、呼唤民众参与民主进程等方面,有合理的意义,而中共推波助澜,则是将其共产专制冒 充“共和”,同时又坚决反对所谓“西式民主”,竭力堵死共和政体成长之路,且不惜煽动民众“大民主”扫荡共和体制、程序民主,使其已有成果毁于一旦。一部 电视剧《走向共和》,只是因为比较真实地描写了近百年前的那一段历史,使得今日共产专制身上分明映出了当年贵族保守官僚的影子,即遭中共敌视而被封杀,可 见“共和”之虚拟与现实,实在关系重大。
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共产专制“共和国”也进入其花甲之年。本来,60年的共和国,不一定就老迈不堪,本应该是进入其壮年期才对,而中共的“共 和国”实乃虚拟共和,“共和”外衣下面是老态龙钟的专制躯体,呈现出既强壮又虚弱的奇妙脉象。这样的体态,固然需要现代技术支撑,但技术发展却未必有利于 维持专制。互联网作为现代技术之代表,其本性是自由、互动与共享,体现民主与科学之普世价值,中共把握的防火墙过滤技术再先进,终究相形见绌;而其倚重极 深的军队,尽管传统即为“党军”,但知识青年新世代正在逐渐改变其农民军队的传统体质,“外面的精彩”持续地压迫“内里的无奈”,现代军人的真实“心里话 ”终究会突破其“党军”紧箍咒,蒙骗不明真相的军队镇压民众,不会再三再四地永远重演下去。
那么,60年的共产专制,既承载着数千年的专制传统,又标志着专制的极致,当年孔夫子的“克己复礼”不过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而中共今日维 持其专制,到了“稳定压倒一切”的程度,其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等,都僵硬老化得基本丧失了弹性。相比之下,五四运动90周年,尽管看上去狭窄得只剩下“ 爱国”,依附在中共身上,然而,一旦打通了血脉,展现出其广义视野,它的“德先生”民主精神和“赛先生”科学精神,却正年轻得很。
显然,继承着“五四”精神的中国,正面临着新的否定,亦即“否定之否定”。
或许,这就是人们所主张的“第三共和”?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这是当时北京大学学生的游行队伍(资料照片)。
--
ZhangWeiguo
www.NCN.org
818-921-7086
--~--~---------~--~----~------------~-------~--~----~
★★北京益仁平中心http://www.yirenping.org
★★公益法律人http://www.gyflr.org
★★北京忆通律师事务所(李劲松律师,李苏滨律师)http://www.bj580.com
★★伯阳法律援助网(常伯阳律师)http://www.by148.com
★★中国人权维基 Chinese Human Rights Wiki http://www.changkun.org/wiki
★★《权利》电子邮件网络非常鼓励具有行动力的文章供大家分享和引起支持!
1,所有帖子没有注明"不可转载"的,一律可以转载;转发本邮件成员文章,请注明"转自《权利》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Rights"。
2,《权利》公共发言,请发电子邮件到 ChinaRights@googlegroups.com
3,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ChinaRights-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4,群发邮件,慎重发言,文明用语,切忌只言片语不明不确!
5,备份查询:http://chinarights2.blogspot.com
6,联系:gongchangbeijing@gmail.com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